关键词 鼓浪屿 文学小品 家国情怀
○杨玉琼
2024年7月,在鼓浪屿申遗成功7周年之际,《岛屿诗——鼓浪屿的53个时光故事》终于面世。
回想起第一次和作者苏晓东会面是2023年5月,在一间能看到海天一色的办公室,鼓浪屿就在海的对面。我们热烈地探讨如何以“轻写作、浅阅读”的方式来描绘和讲述大家有共鸣的鼓浪屿故事,通过“小切口”来反映鼓浪屿历史文化这一“大主题”。
最初书名未定,故事先被做成了音频,主题是“时光岛的53个爱的故事”,围绕鼓浪屿53位名人的故事展开。初稿已可见轻松好读的行文风格,但标题和内文中网络词汇太多,比如“最帅男神”“打酱油”,虽是想打造一本“轻阅读”的小书,但还是略显轻浮,文学性不足。于是我将这些问题标注于原稿中,让作者逐一改进。
经过几个月的修改、打磨,终于在11月收到了定稿。书名也最终定了下来,《岛屿诗——鼓浪屿的53个时光故事》,苏晓东在每篇文章之前加入了他原创的诗歌,诗歌与故事相关,这本书便有了自己的灵魂。与鼓浪屿相关的书很多,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讲述这个小岛的往事,其中也不乏一些口述历史,这些书偏学术,像《岛屿诗》这样的文学小品并不多。每篇文章两千多字,不长不短,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配有与故事相关的老照片,图片整体采用印银技术,有点类似于蛋白老照片的感觉,比黑白照片更增添一丝层次与美感。翻开书本,这些闪现银色光芒的老照片,如同历史河流中的点点星辰,照亮那些已满是尘埃的往事。
该书的主笔杨炜峰老师,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他写故事的方法多样,从不平铺直叙,总能在文章的第一段便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你往下读。比如,他写鼓浪屿上的“辛德勒”许春草是从一次气氛剑拔弩张的集会开始,从而引出许春草中国婢女救拔团负责人的身份;他写闽南最早的西医医院救世医院的创办人郁约翰,是从一场千人参加的葬礼开始,不禁让人好奇,是怎样的一位人物能让这么多人为他送行;他写鼓浪屿上的“霍元甲”孙振环是从一场与洋人的比武开始,你以为会和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双方斗个你死我活,没承想,双方点到为止,最后还成了朋友。故事还是那些故事,只是讲故事的人多了些技巧,让故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读者读起来也更加轻松,备感趣味。
作者从名人故事里的细节切入,逐渐铺展出那个风云激荡的特殊年代,这53位鼓浪屿名人被时代裹挟,亦努力冲破束缚,最终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同样能给我们力量。比如,作者从足球健将、空军烈士陈镇和的往事入手,讲述了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故事。那时的中国队称霸亚洲,20年间9次夺得远东运动会的冠军,还曾经以5∶0横扫日本队,这样优异的成绩是当下中国球迷想象不到的。然而,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并没有过多资金支持球队出国比赛,为了国家的荣誉,队员们一路四处比赛挣奖金,最终撑到了柏林。再如,鼓浪屿标志性建筑八卦楼的建造者林鹤寿,《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他随父亲从台湾来到鼓浪屿,上岛之后他发现目之所及都是外国人的洋楼,便立下要造一座能睥睨洋人别墅群的超级别墅。虽然建造过程中资金吃紧,甚至不得不变卖家产,他也因此几度想要放弃,但每次登上未完工的楼顶,望向海的另一边,他又咬咬牙坚持下去。《岛屿诗》里的爱,更多的是家国情怀,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不计个人得失的爱,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化作时代的波涛,在鼓浪屿上、在祖国各地,奔涌前行。
编辑的工作有如一位雕刻师,通过细心雕琢,去掉多余的,使精华的部分更显神韵。很幸运,能与《岛屿诗》相遇,在文学渐渐远离大众视野的当下,能够编一本好读、好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