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月 宋秀芳
河北省是民族音乐大省,传统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蕴藏极为丰富,许多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许多凝结历史印记的非遗渐行渐远,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绝,面临“人亡技失”的尴尬困境。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以下简称方圆社)长期在民族音乐领域砥砺深耕,相继推出众多精彩纷呈的民族音乐产品,取得累累硕果。“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声音档案”融媒体项目是方圆社在此基础上策划的又一个重点选题,并入选2024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在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杜云生、王为民领衔的民族音乐专家团队指导下,此项目将田野普查和民间采风中录制的音响资料进行修复、整理,并转化为数字产品结集出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救援。
系统集珍,学术梳理。“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声音档案”融媒体项目包括《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声音档案》(一个U盘,音频为WAV格式)和《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古谱校译》(一册图书)。
《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声音档案》以音频形式收录20世纪90年代前后采录的河北省31个代表性音乐会的传统经典曲目432首,其中包括2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非遗项目,时长约1800分钟。传统音乐爱好者通过聆听这些珍贵录音,不仅能沉浸式感受河北民间器乐曲的原生态音乐风貌,更能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与历史积淀,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提供鲜活素材,同时唤起对民族音乐保护传承的深层关注与自觉。
《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古谱校译》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该书汇集了216首河北传统经典曲目,并对原农村音乐会手抄谱中存在的错误、遗漏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加注了曲谱的调、节拍和板眼,规范、统一了工尺谱中记音符号,并将工尺谱和简谱对照编排,方便读者阅读、比较和研究。其中,有78首曲目配有民间音乐会原汁原味的演奏录音,并在书中相应校译谱旁铺设二维码。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乐谱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收听相关音乐,从而让这些古工尺谱曲“活”起来。这种形式方便了读者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传承,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欣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方圆社通过多年积累,拥有丰富的融媒体出版经验和过硬的编辑力量,为该项目内容把控和出版物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编校团队对古谱错漏的精心修正,体现了“尊重传统而不泥古”的严谨态度。
数字赋能,非遗新生。该项目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现存部分珍贵的历史影音资料进行修复、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并将所有曲目归为亚宫廷音乐、民俗音乐等五大类音乐,涵盖音乐会众多、音乐曲目丰富、音乐类型全面,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U盘和图书铺设的二维码中,链接相关音频,使非遗真正融入了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情境,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为移动互联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这批原汁原味、带有“泥土芬芳”的珍贵音频资料的抢救性修复出版,填补了河北省音乐类非遗历史影音资料出版的空白,其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薪火相传,当代新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凸显的今天,“河北经典民间器乐曲声音档案”融媒体项目的意义超越了地域界限。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让古老艺术获得当代生命力。该项目的成功出版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关系,通过创造性转化,我们完全可以让千年古乐在数字化的今天发出时代强音。
这套出版物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份音乐档案,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启示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怀旧的情怀,更需要专业的素养、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当U盘中的古老旋律通过现代音响设备流淌而出,当图书中的工尺谱被转化为跃动的音符,我们见证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声音对话,一次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成功“转译”。这或许正是这套融媒体出版物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更可贵的是其开放性的传承理念。不同于将非遗“博物馆化”的保护方式,该项目借助移动互联网和融媒体技术,助力非遗传播和创新发展,对河北乃至全国音乐类非遗的抢救与保护、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创作都大有裨益。这种“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的思路,让传统音乐真正回归生活土壤,呈现原生态样貌,在当代焕发新生。
这套出版物的问世,恰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通过对音乐的体系化整理,它揭示了河北民间器乐曲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涵。这种从“保存”到“阐释”的飞跃,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