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精品精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传系列丛书”~~~
~~~关键词 中医文化 哲学根基 学术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引用 [1]熊 丰. 在文化脉络里重读中医: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04-18(60).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文化脉络里重读中医: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关键词 中医文化 哲学根基 学术价值
  《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

  曲黎敏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3月版

  76.00元

  ISBN:9787555918059

  ○熊  丰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融合了深邃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智慧体系。的确,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到李时珍再到现代的中医名家,各家虽侧重不同,却共同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推动中医的多维发展。他们留下的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仅构筑了中医药学的核心框架,更塑造了“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精益求精”的品格,至今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根基。

  《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是一部系统阐释中医文化根源与哲学内涵的作品。全书以中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历史、语言、神话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独特创造的核心特质。作者曲黎敏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将中医置于东方文化的整体框架中,揭示了其与天地人三才、阴阳五行、巫史传统等文化要素的深刻关联。

  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哲学根基

  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人们在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顺应天时、调和阴阳的生活智慧,这为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提供了肥沃土壤。仔细检阅《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的目录,我们会发现该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开篇即探讨“中医为何产生于东方”,这一设问直击中医文化的最深处。书中指出,中医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东方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乃至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同时,古代东方社会的巫史传统,也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想象空间。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考据与论述,展现了中医文化如何从这些原始土壤中汲取养分,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中国古代文化结合了巫文化与史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中庸思想为内容,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文化。而这一定义完全适用于中医学,传统医道既有巫文化的经验性与先验性,也有史文化的明显特征,如阴阳互补、五行生克、动态平衡、中庸和谐及整体把握等,二者同型同构。只是,中医的出发点是人体生命,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出发点是社会中的人。无论如何,人文精神和天地人三才一统是中国文化和医学文化始终不变的要素。”

  在哲学层面,中医以“气一元论”为理论基础。“气一元论”是道德教化中的要点,即修养体内之气以达到浩然和谐的表象,曲黎敏认为,这是将生命视为阴阳二气动态平衡的体现,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取得超越世俗的最高手段。而引起气的运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于气的阴阳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即阴阳是变化的根源和内部力量。

  中医将阴阳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当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病症。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调和阴阳,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内阴阳的比例和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着根本的不同。

  曲黎敏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医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维持着宇宙的平衡。中医将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体,认为人体内脏与五行相对应,五脏之间的功能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某一脏器功能失调时,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进而引发疾病。因此,中医治疗不仅要针对病症本身,还要考虑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调理。这种将人体视为一个与天地同构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上,还贯穿于中医的预防、养生等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智慧。

  对中医文化特征的归纳

  该书另一亮点在于对中医文化特征的归纳。即,作者提出,中医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及“超越语言”四大特质。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对历史传统的敬畏与传承意识,构成了中医发展的独特轨迹。这种“尊经重典”的文化基因,既塑造了中医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深厚传统,也形成了其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历代医家往往以注解经典、阐释古义为治学根基,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框架内进行知识迭代,很少有超越经典的标新立异之说。而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医家的创造性。作者不禁在书中提出了疑问:“当中医的发展面对西方医学的强大攻势之时,便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是固守传统,还是趋时附庸?”而何去何从,还应该基于我们对传统的深刻反思。

  中医学的实用理性精神,集中体现在其始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发展轨迹中。这种“务实致用”的传统,使中医从理论建构到学科分化,都紧密围绕着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展开。以学科细分为例,唐代医学分科初成七科,至宋代细化为九科,元代进一步扩展至十三科,每一次分科的细化,都是对临床复杂病症应对的直接回应,体现了“随症设科、因需而变”的实用思维。

  这种以临床为导向的理论发展模式,让中医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活的实用智慧”——它不追求脱离临床的纯理论建构,而是将每一次理论突破都转化为具体的诊疗技术,最终形成了“理法方药一体贯通,经典与临床互为表里”的独特学科品格。

  学术价值与现代性反思

  《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视野与文献深度。全书旁征博引,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史记》《汉书》,从甲骨文考据到道教内丹理论,构建了中医文化的立体图景。作者对“大一统文化”与中医理论定型关系的分析(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影响),以及对《说文解字》中医学关键词的训诂,均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然而,从当今的客观环境出发,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常被诟病“不科学”,但《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恰恰揭示了这种认知的片面性。书中指出,中医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语境的断裂——当“阴阳”被简化为哲学概念,“经络”被视为解剖学谜题,中医失去的是其作为整体生命观的阐释力。但正是这种整体观,为现代医学困境提供了互补思路:面对慢性病高发,中医“治未病”强调体质调理而非对症治疗;面对当下心理疾病的泛滥,“七情致病”的理论可以向读者提醒情绪与躯体的深层关联。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陷入中西医对立的窠臼,而是将中医定位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中医的价值,不在于与现代医学比拼技术精度,而在于提供了一种“关系性思维”——关注人与环境、躯体与心灵、疾病与生命状态的整体关联。就像书中反复强调的“天人合一”,不是简单的环境适应,而是生命在宇宙秩序中的自洽与平衡。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中医终于摆脱了“经验医学”的窄化定位,回归其作为中华文明认知体系的本质。曲黎敏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中医的每一个理论范畴——阴阳、五行、经络、藏象——都是先民在观察自然、体认自身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它们既是医学的,更是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

  在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中医的存在如同一种温柔地提醒:当我们沉迷于拆解生命为细胞、基因、分子,是否遗忘了“人是天地之子”的根本属性?当现代医学追求“精准打击”,中医始终在说“调和致中”。这种差异不是落后与先进的对立,而是文明对生命认知的不同路径。《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它为这条路径点亮了灯盏,让我们在追溯中医起源、梳理思想脉络、解析理论特质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中医不仅是疗病之术,更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生命智慧——它教会我们,健康的本质,是生命在自然与人文中的和谐共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
   第0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
   第0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集团
   第1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集团
   第2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发行集团
   第2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发行集团
   第2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公益宣传
   第2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发行集团
   第2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发行集团
   第2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专题
   第3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专题
   第3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3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奇迹童书
   第3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奇迹童书
   第3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3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资讯
   第3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第4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4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4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业者论坛
   第56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7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58版:分销新视野
   第59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世界出版
   第60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精品精荐
   第61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62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特别推荐书单
   第63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特别推荐书单
   第64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特别推荐书单
   第65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综合
   第66版:精品精荐
   第67版:精品精荐
   第68版: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69版:中缝
   第70版:中缝
赏读画传 对话先贤
在文化脉络里重读中医: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十二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精品精荐60在文化脉络里重读中医: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