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
在算法推送构建信息茧房的AI时代,在短视频肢解深度思考的当下,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9讲》恰似一剂清醒良方。这部凝结特级教师岳乃红20多年阅读教育实践智慧的著作,不仅为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更在AI重塑教育生态的十字路口,重新锚定了教师作为“深度阅读摆渡人”的精神坐标。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这部著作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革命不在技术层面,而在思维深处。当教师经常阅读经典作品并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的广场,当学生习惯在文字密林里寻觅思维果实,那些静默的书页间,自会响起生命拔节的美妙回音。岳乃红说:“这或许就是深度阅读教学最动人的教育图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持炬的阅读者,在人文之光中照见自我的精神成长。”
经典是破解“算法囚笼”的密钥,是滋养AI伦理的精神根系,是重构人机共生的文明基因。经典作品所承载的“慢思考”,如同浓缩的维生素丸,是维持人体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对抗碎片化阅读的解毒剂。教师不仅要带头读经典,而且要坚持深度读、长期读。深度阅读让我们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并有一种时间赋予的踏实感。AI能快速完成作业批改、知识点讲解、个性化练习生成等任务,把教师从低智慧、重复性、烦琐化的知识点辅导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情与成长、关爱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上,有更多精力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发展完善人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引导、团队协作指导。
该书的深刻洞见在于,将教师定位为“活的经典文本”——不是知识传输的管道,而是用生命温度诠释阅读的示范者。书中记录的《教师阅读工作坊》案例颇具启示:当教师以读者身份分享《城南旧事》的童年记忆时,文学解读自然升华为生命对话。这种“以读育读”的范式转变,使教师从教学技术的操练者蜕变为阅读生态的共建者。
在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上,作者构建了“三维九阶”教学体系。从《夏洛的网》的悬念地图到《草房子》的情绪光谱,从《小王子》的哲学圈谈会到《西游记》的文化溯源工程,这些鲜活的课例展现出结构化思维工具的强大张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阅读思维可视化》章节,将元认知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图形工具,使深度阅读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成为可观察、可评估的思维轨迹。
该书最具前瞻性的突破,在于重构了数字时代的师生阅读共同体。“双向阅读笔记”打破传统批注的单向性,师生在文本缝隙中开展平等对话;“阅读反应堆”项目则巧妙利用数字工具,将线下深度研讨与线上观点碰撞有机融合。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作者的判断:AI不是阅读教育的解药,但当教师以深度阅读者的姿态存在时,技术便能转化为构建阅读共同体的催化剂。
作者以“整本书阅读”为手术刀,精准剖析AI时代碎片化阅读的症结。最令人振奋的,是书中跃动的人文关怀。当读到“允许学生带着未解的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主张,我们分明触摸到教育者应有的谦卑与智慧。那些精心设计的阅读存折、创意书腰、文学地图,不再是冰冷的评估工具,而成为记录思维生长的温暖刻度。这种对阅读节奏的尊重,本质上是对孩子认知规律的敬畏。
在基础教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的今天,该书展现出了超越学科价值的人文关怀,是一本让教育人“醒脑”之书。当教师率先成为终身阅读者,当课堂转化为思想生长的沃土,教育便回归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本质。这本书不仅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指南,更为破解AI时代教育的困境、焦虑与内卷提供了可能路径——在深度阅读中重建教育的人文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