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行星科学 新兴学科 本科教材
○马昌前
最近,我有幸收到成都理工大学李春辉博士编著的《行星科学导论》。这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彩色印刷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春辉博士邀请我撰写一篇简要评论。尽管我长期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专注于岩浆岩领域,并且近年来承担了《地球系统科学导论》和《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面对这本跨学科、内容广泛的《行星科学导论》,深入理解并撰写评论的确是一个巨大挑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深感这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行星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进步。
该书的出版正值行星科学迅速发展时期。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行星科学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突破,如嫦娥探月和天问探火任务,激发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行星科学也从以往的地球科学或天文学附属分支,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因此,李春辉博士编写的《行星科学导论》无疑是当前行星科学教学中急需的权威教材。
在内容结构上,《行星科学导论》条理清晰,涵盖了从宇宙起源到太阳系行星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再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全面展示了行星科学的核心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大量运用了“比较行星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将地球与其他天体进行对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行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复杂的行星系统。
书中的教学设计同样亮点频现。每章附有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反思并加深理解。李春辉博士在书中特别强调,行星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广泛领域,涉及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为了适应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减少了复杂的数学推导,更多地鼓励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和撰写综述报告来增强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行星科学导论》在创新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书中紧跟我国最新的深空探测成果,将嫦娥探月和天问探火等任务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使得内容更具前沿性,贴近实际应用。其次,教材不仅介绍了行星的表面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行星的起源与演化,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深度的科学思维训练。
当然,任何教材都有改进的空间。这本书在行星演化理论的介绍上已经相当详尽,但在一些行星动力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场景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此外,省略的空间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内容,也可以在未来版本中进行补充。随着行星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加入更多最新的探测数据和案例分析,将使该教材更具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行星科学导论》无疑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学术价值的教材。它为行星科学的本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最新进展与核心问题。相信随着行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本教材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新一代行星科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