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蔚然大观,发展为八个派别,其中尤以禅宗不依经教、直指人心,宋以后传布最广、影响至巨,于是六祖惠能便和孔子、老子并峙,成为中国人心灵生活的三股源头活水,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慧命;《坛经》也随之和《论语》、《老子》并列,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三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中国历史前行的道路。
古来释《论语》、《老子》者多矣,惟《坛经》一书,似易实难,释者盖寡。今永嘉中浙君南璋先生,积二十年潜学实修之功、十余年教学相长之得,不惜眉毛,和盘托出大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实禅学界一大盛举,更为学禅者一大幸事。所言盛举者,近代以来,中国佛学研究逐渐陶醉于西方、麻醉于日本,偏离了中国佛学证悟之大传统,遂使佛学与佛法脱节、为学与做人分离,南璋先生此书力纠此偏,言之有实修、字里有真情、笔底有受用,能实实在在启迪天下学人,其扭转学风之行,岂非盛举?所言幸事者,人心惟危,“如何把心安顿好,这是一个大难题。”(该书第153页)禅宗作为安心法门,现代人身边若无师友加持,往往不得其门而入,遂无法栖心于此,岂不可惜?而南璋先生该书深入而浅出、理事相对举、旁征而博引,能真真正正开启禅宗之门,其于学人之登堂入室,固是幸甚。
佛法大海,“苦集灭道”四谛为根本:首在知苦,之后才会断集、慕灭,进而修道。所谓知苦,即是直面生命中存有苦恼、甚至苦难的事实,南璋先生书中感叹,“众生是无奈的,天生被贪嗔痴三毒紧紧束缚,加之整日生活在众多色相之中,无力看清世间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等人为的虚妄分别相。”(第98页)甚至“那些身心外驰、为外相所困而烦恼缠身的人,起初也都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是,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可见,有时候人是很被动的,也是很无奈的。”(第82页)好个“无奈”!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南璋先生是难得清醒之人,吾与之相交近二十年,深知他是那种“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托三尺之孤”的人,他能看得透,故能放得下,也能拿得起——有此实修功夫,所以他书中所列惠能“九招”修道之法,其实字字饱含了南璋自己的人生体悟,真是出离苦海的指南针、人心正路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