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生死的故事,总是难以描述,文字最不能掌控的,莫过于生与死。但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诗人西梅内斯尝试去做了,落于笔头,成于文字。集结为《生与死的故事》,这本书以一个个短小而精致的故事,描述人生各种细微的情境,串衔起生命中或喜或痛的领悟。逐字逐句逐篇,有生之喜悦与温暖、有死之凄美与坦然、亦有凤凰涅槃之希望、还有生死之间之永恒……活着与离去的故事:它抒情,语言唯美精致,结构紧凑合理,字里行间充斥着生动鲜明的比喻与大胆夸张的想象;它也哲理,内容丰富多彩,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带给读者惊艳与震撼。
拿到书,初读只觉艰涩,那种唯美到艰涩的语言,必得你读完一段或一句之后,再回过头去细思慢品,字里行间的味道才慢慢的从文章的肌理中渗透出来。如诗似文的句子,似乎是作者精雕细琢几番增删而成,读来却偏偏无刻意感,只觉每个字都安安分分地停留在它本该停留的位置上。字里行间蹦跳着作者丰富的内心,走进读者心里,带来几番思量。
全书四个部分、一百多个小故事,以诗样的语言描述了包括小孩、乞丐、老人、醉汉、女家庭教师、医生和小贩等世间各色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意象,每每给人错觉,仿佛眼前出现一卷鲜活的3D画卷,好似作品是主角们在演绎而不是作者在描述。从金色年代(孩童的故事)到慈悲的肩膀(友善的手)、再到所谓长故事以及最后自然的罪行,安排严丝合缝:
孩童为初始,生命的最初自然大多是美好的,作者以一颗柔软的心给孩童时代冠名以金色年代,基调垫的纯真美好。但是开篇是忧伤的,因为是《死去的小女孩》,对于孩童的死去,没有人会觉得美好,西梅内斯以这样的语言结篇:“上帝啊,有两件事让我经常怀疑你,一是黑的,另一是白的:怪异的动物诞生,孩童死去”。让孩童远去,无疑是残酷的,但是作者却又以一些明丽的意象让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希望与温情。关于孩子,总归是美好的。《细微的阳光》中的那个小小婴孩,会为了追逐明亮的光线而喜悦,也会为了黑暗的突如其来而哭泣,要寻求母亲的怀抱,追逐光明与美好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
四个部分的结构错落有致,内容可言丝丝入扣。本已引人入胜,书中更精妙的却还有作者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比喻以及引人深思的哲理。作者描绘一个男孩,“伸展的思想没有在高贵的气质上投下阴影”。他也以一个巢来比喻专注倾听的男孩的心脏,揭示一个孩子寻求安定和归属感的心里:“他那有着金黄头发的头部靠向心脏的地方,就像靠向一个巢”。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还看到老人面对着自己的夕阳,不敢充分坐在留给他的那张生命长椅上。因为夕阳——太阳的光线也许就在那儿终结。
这本《生与死的故事》意趣横生、发人深思。可以说,作者是以全情进行生命写作,超越现实、展现现实,以文字为读者绘制出一幅人生百态的生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