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字研究主要是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古文字的识读,二是汉字构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证。当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为兴盛,成果也较多;而本世纪的十多年,则相关研究似乎处于较为停滞的状态,成果不多。但是,最近出版的《汉字演变文化源流》(以下简称《源流》)让人眼前一亮。
《源流》由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三位先生主编,学界44位文字学、训诂学、汉语史研究专家参与编写而成。这是一部较大型的汉字文化的著作,共释字840个,每个汉字成一篇短文,系统介绍该字之形音义的产生与发展、词义演变与文化内含,是一部高质量的汉字文化阐释著作。该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严谨的学术性与表述的普及性完美结合。
作为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学术性是第一位的。该书严谨的学术性的表现之一是学术观点的取舍。例如,“夭”,《源流》指出:《说文》以为“夭者,曲也”,段玉裁更进一步以为“安步则足胻较直,趋则屈多”,“凡行疾则屈脚疾”。《源流》指出,甲骨文“夭”字取象突出了人弯曲而有动感的双手,故徐中舒谓“象人行走时两臂摆动之形”。因此从古文字角度出发,《说文》与段注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该书严谨的学术性的表现之二是凡引用他人观点必注明出处,如上举“夭”字取象,引用了徐中舒的观点,就有脚注:“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1165页,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97页)所谓普及性,就是要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性知识解释给普通读者,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纠正非语言文字研究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
其二,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化阐释相得益彰。
该书以字立篇目,每字先辨形音,从《说文》及古文字出发,将其原初字形、原始意义一一道来,在此基础上,对字形的演变、字义的引申与通假等一一进行梳理,使读者对所解释的每一个汉字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这是语言文字研究。所谓文化阐释,则是在辨析汉字形音义的过程中,对与汉字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化史的脉落也一一加说明。
其三,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旧学是传统,是根本,是一切有关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新知则是新材料、新方法、新知识。《源流》将汉字形音义与汉字文化阐释相结合,同时将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例如“俎”,是一种古器物,祭祀时用来盛放牛羊等祭品。其形制类“几”,一般以木料制成,但木质易朽,后世莫知其形,因而只能通过古文字寻求相关信息。《源流》因引甲骨文、《说文》小篆及《论语》、《礼记》、《方言》等古文献进行讨论。书中这些内容是传统的做法,所谓旧学是也。该篇之末,则提供了新材料——河南信阳一号楚墓中出土的28件漆木俎,“俎板作长方形,有足,通体髹黑漆,并绘以朱色图案”,学界根据俎足的形状和位置又分为二式:一种是俎板两端的两足略似战国的方足“货币”,足上端削出长方榫插入俎板的长方孔内;另一种是俎板下的足为两条方形木跗,跗的长度略宽于俎板。(P1000~1001页)此为新材料所提供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