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中国出版集团在“十二五”期间为中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面对出版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增强中版集团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集团需要增强竞争意识、版权意识,加快出版速度,提高图书质量,从而提高出版社的效益。
[陈力]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提高经济效益;重视数字化发展,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增强对读者和用户的吸引力;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体进行营销;制定集团化战略,增强各出版社之间的联系;利用易阅通平台整合各社资源,为读者提供检索服务。
[魏玉山]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十三五”期间,集团要形成拔主业、补短板、壮规模、强品牌的产业格局。第一,中版集团的定位应该是国家队中的领跑者,成为国际一流俱乐部中的主要成员。第二,在做好出版主业的同时,向传媒、教育、文化等方面扩展转型,拓宽视野和发展空间。第三,突出集团本部的多元化,以及集团所属出版社和子公司的专业化。增加教育类和少儿产品的市场份额。形成发行、印制、出版的全产业链。第四,通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集团和各个出版社的发展。
[陈丹]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出版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中国出版集团要在保持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强数字化转型。首先,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变,视野要从图书市场转向阅读市场,通过在数字技术、业务流程、产品、平台上的尝试,实现内容的转换。其次,集团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具备核心竞争力,从而行成难以动摇的市场模式,要在充分市场调研和自身分析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最后,集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内容生产的组织者和版权的拥有者。中版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包括版权经营和价值链延伸两个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版权经营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集团应坚持内容为王,把握核心版权资源,打造产业价值链,行成先出版后传媒的模式,先做出版集团后做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第一,内容是集团的王牌,但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抓渠道。渠道包括实物渠道和互联网发行,集团在互联网发行渠道要做“国家队”和“中央军”。第二,将培养用户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加强用户与终端、平台的联系,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出版。第三,品牌化最重要的是IP化。对IP进行战略性设计,在不同的媒体、渠道、市场上让知识产权转换为价值。第四,加强资本运作和联合出版。摒弃、合并同类项,转型做资源互补性的集团。加大国际合作、联合出版、联合项目,使产品“走出去”。
[莫林虎]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我国出版业和传媒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保护。中央相继出台文件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以及新兴出版和传统出版融合。第一,通过新兴出版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乃至国际化的战略转型,以互联网思维确定管理战略从而构架多元化公司。第二,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优势,尤其要加强美术和音乐教材的数字出版工作。第三,通过市场化把集团的主流价值观、中国的核心理念传播出去。
[董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副所长)
中国出版集团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和作者资源。要狠抓科普,尤其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科普,多出经典类图书,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彭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数字出版模式包括:传统出版社依托品牌优势将优秀作品在数字平台上延伸;打破传统期刊流程,依托数字平台吸引学术生产,进行在线投稿和专家评审;搭建新的电子书出版模式,让作者和平台直接沟通,合并生产和销售渠道;基于社区的开放平台,集内容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目前集团较擅长第一种数字出版模式,集团的发展需要多加关注其他新模式,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首先,开放在线系统;其次,转战网络营销,并实现用户数据挖掘;最后,打造网站联盟,共享用户数据和平台。
[张小平]
(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衡量出版集团的首要标准是文化影响力。出版集团首先要把握文化导向,其次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最后要将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世界。第一,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高水平编辑。第二,将纸质的名牌产品数字化,依托数字化加强名牌效应,拓展名牌规模。第三,扩大集团影响,提高并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对集团出版物的关注度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