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意义重大。出版界亦推出抗战主题图书,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从已出版的抗战题材作品来看,讲述那段抗战岁月,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正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言,抗战值得每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作家书写。尽管一代又一代作家反复书写抗战,但时至今日这书写还远没有完成,这一题材还远没有写尽。抗战题材,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永恒的价值。
抗战主题出版:不能忘却的纪念
从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长篇巨著《抗日战争》,再到天天出版社的儿童战争文学作品《火印》……这些反映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艰辛历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涌现,使抗战主题出版成为当下的一大出版热潮。
6月中旬,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出版专题工作会,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120种,同时启动“百种经典抗战图书”重印再版计划。
据悉,这120种重点出版物选题,经专家评审从全国200多家出版社策划的1000余种选题严格审核甄而来,包括100种图书选题和2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从重点出版物的整体出版情况来看,这些反映全民抗战历程之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通过历史文献、档案重现史实性作品,历史研究理论著作,表现抗战和二战主题的通俗读物和文艺精品等。此外,还有不少作品着力反映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在以历史文献、档案重现史实方面,侧重史料的挖掘,不少作品中的史料为首次公开。如人民出版社的《中苏共抗法西斯(中、俄、英)》,以中、俄、英3种文字,展现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迹以及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收录珍贵历史图片200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抗战图片集》,披露珍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珍贵文献照片。中华书局的《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汇编》公布日本战犯的笔供,均为原件影印。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日本学者笔下的二战史》等均翔实反映了那段艰难历史。
在历史研究理论著作方面,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首创性。这些作品作者阵容强大,对于近期在中国抗战史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都作出了有理有据的阐释和回应。如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东北抗联史》,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经34年编写,是目前全国唯一全面完整详尽叙述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正视抗日战争——关于抗日战争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思辨》等作品则进一步挖掘、利用权威史料,这些作品的出版,对读者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历史观有积极的意义。
在表现抗战和二战主题的文艺精品方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抗日战争》,真实揭示了这场残酷战争带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中国抗战版画选集》,收入抗战期间500多幅反映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主题和抗战生活的版画作品等。这些作品将浓厚的现实情怀和历史叙述,加以完美的艺术表达,均不同程度还原了中国军人的另一幅面孔,丰富国人对抗战的认知。此外,一批反映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事迹的作品成为典藏之作。如《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反日实录》、《抗日英烈事迹读本(套装3册)》、《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等作品,均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等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题材图书除了新作以外,经典作品的再版也备受关注。据悉,入选“百种经典抗战图书”的作品在今年8月前集中重版推出。这些作品分为少儿读物类、连环画类、小说类、大众读物类和学术研究类。
其中,少儿读物类所选多为在我国广泛流传的战争儿童文学故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狼牙山五壮士》等,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则分别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耳熟能详的小英雄故事之外,也有不少纪实文学作品,如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神圣抗战》等。正如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所言,推出少儿抗战主题阅读,就是希望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珍爱和平、弘扬正气。而在小说类经典抗战图书中,像人文社经典作品《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等多部抗战史诗,勾勒出抗战时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构成广阔的社会风情画卷,同时也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革命者形象。这些英雄们让人倍感崇敬的同时,也让我们追忆洋溢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岁月。
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念抗战
这些抗战作品,对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以及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自传里说过,“我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家,是因为自己颠沛流离,一切源于中国的动荡不安。”黄仁宇早年入伍,在军队中当下级军官,后来发现在军校学的根本用不上,因为士兵们大多是农民,他们听不懂命令,上下无法沟通。因此,军队完全靠私人情谊维持,而不是军纪和现代化条令制度。在黄仁宇眼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已经近代化,抗日战争,其实是以一个中世纪国家对抗一个现代化国家。而中国以薄弱的国力对抗强敌八年,最终惨胜,实为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亘古未有之大事件。
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独立与解放之战,是中华民族百年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是近代中国由衰到兴的重要转折;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出版的这些抗战作品,均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
这些书写抗战的作家们,正如书写《抗日战争》的王树增,不仅有军旅作家的英雄情节、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兼具学者的冷静、理性与学识。而书写战争题材,不仅是文学写作问题,更是历史战争写作问题。他们既要抵达文学高度,更要抵达历史现实。他们要呈现事件的结构、动向,也要在壮阔浩瀚持久残酷的战争中刻画民族的尊严,保存战争中人的生动形象。
也因此,随着历史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如《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在抗日战场》等作品。两岸对历史认识的共同之处越来越多,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对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那场战火纷飞的岁月已只存留在文字和照片中,但以史为鉴,今人仍需铭记这场战争,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正如学者章友德所言,一个国家要免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侵略,一定要强大。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也正如田汉在国歌中写下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在和平时代,我们不仅要“安不忘危”,更要以同样的民族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