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走到今天离不开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长期厚爱和坦诚鼓励。我们难忘上级主管部门及中版集团主要领导总是提醒,商报是全行业的报纸,要有行业视角、国际视野。我们更难忘那些忠言逆耳的善意和暖意。一次在某会上遇到老署长、老领导杨牧之,他悄声说,商报应该开一个资讯集纳式专栏或专版,集中汇总一段时间高质量必读性行业资讯。一次,原中国版协副主席周谊夜里很晚打来电话,一番称赞后,经不住我的“催迫”,提出可以加强言论评论的分量。一次,原出版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我的老领导陆本瑞很认真地直言,为什么要在内文中写上“中国图书商报记者采访某某”字样,有些怪怪的。经我说明,是为了适应网络搜索才恍然大悟。一次,遇到原人美社社长常汝吉,他坦言,有一段时间不大看商报了,认为少了些锋芒和锐气,直言批评力度还不够,这深深触动了我。一次,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杨向群电话中提及,商报的实用信息还不够。一次,学新文化公司的老总刘刚强私下转述一位新华书店的人士说,报道内容与他们店无关,虽然订了报,但看得少了。还有无数的一次又一次,更多的是肯定,也更多饱含着期待。我的感受是:只有真朋友,才说真心话;只有真朋友,才真心为你好。与称赞相比,我们更期待忠言,更希望体验“逆耳”的震撼。易经说:“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内心始终保持一份惊惧与惶恐,却能带来一生的福气。做人如此,做事业亦然。 (伍旭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