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文化“走出去” ⦾泛娱乐阅读 ⦾图书馆嬗变 ⦾文化民生 ⦾原创驱动力~~~
⦾文化“走出去” ⦾泛娱乐阅读 ⦾图书馆嬗变 ⦾文化民生 ⦾原创驱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走出去” ⦾泛娱乐阅读 ⦾图书馆嬗变 ⦾文化民生 ⦾原创驱动力
名家微测阅读文化新泰态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任志茜 郑杨 张件元 解慧/采写整理

  关键词1  文化“走出去”

  叶小文(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外壳,更要有内核、有神韵。这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传的“天下情怀”与“和谐理念”。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

  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整个人类的“天下意识”逐渐强烈起来。此时,中国文化应该以自信、从容、尊严的姿态走出去,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以和为贵”可以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这里只说文学的“走出去”,其实各类文化也大都一样。文学作品写什么,不要光想着走出去,写你最熟悉的,属于中国人的题材就可以。就像莫言不必走出高密乡,陈忠实不必走出白鹿原。但怎么写,还是要走出去。思维方式上,要走出去,不能因循守旧;艺术创新上,要走出去,得借鉴,不能老说自己博大精深了;语言方面,要走出去,得翻译,不是你想走出去就出得去的,还要看人家欢不欢迎你。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从方法论来讲,全球史研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去中心主义,这不仅仅是要去除欧洲中心主义,也要去除其他各种中心主义的观点;二是强调互动,特别是各种文化间的互动。我认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也使之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如果一定要用“走出去”这一说法,只有在文化的互动和比较之中,才能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只有不断地从世界各国的文明中汲取养分,中国文化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活力:为有源头活水来。

  徐则臣(青年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走出去”,中国文化也不例外。文化“走出去”不是进贡,也不是献宝,不必刻意端详好了再说,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拿对了东西再走出去。就正常地往外走,有什么拿什么,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文化。有尊严,平常心,不虚美,不隐恶。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也要关注别人的批评,同时又不恐惧别人的批评。“走出去”是平等地交流,越具体越好,从一个字、一句话、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入手,落实到细节,尽力进入别人的日常生活。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在于,心态不太对。走出去是件耐心和持久的事,急不来,目的性也不能太强,过于功利,动作容易变形,会破坏别人对异质文化的信任。

  关键词2  泛娱乐阅读

  罗立(阅文集团副总裁):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是广义的,基于文本的延伸产品同样是阅读的组成部分,比如改编影视、游戏、动漫等等,也就是泛娱乐。在阅文集团,泛娱乐是核心的IP战略。而基于粉丝聚落和内容聚合服务,让合作伙伴直接接入到阅文未来的平台,让下游产品直面核心用户,是阅文的发展方向。文学正在超越文字,阅文希望,这种超越将融合成文化,让明星IP都能成就自己的文化,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产品体验。

  王君(上海童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出版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深水区以后,有两个词汇将会消失:选题、读者。我们出版的不再是选题,而是IP,编辑变成产品经理。读者将变成用户,也就说,互联网会扩大图书的边界,原创IP未来具有核聚变作用,瞬间打通泛娱乐产业链。

  栗洋(17K小说网常务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泛娱乐阅读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内容核心。为了适应互联网的生态,泛娱乐阅读的内容输出是保证整个行业发展的根本。其中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协同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原创内容多元化、IP拓展多元化、商业收入多元化的成熟运作模式。随着市场趋于成熟,文化出版行业必须要打造精品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才能在IP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瞿洪斌(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我并不太认可“泛娱乐阅读”这个提法,至少是在纸质书阅读方面是这样。相反,随着影视和互联网娱乐化越来越明显,纸质书已经成为严肃阅读和理性阅读的最大阵地了,阅读纸质书越来越成为一项高雅而时尚的文化休闲方式,其格调比看电影、看电视或者网络娱乐节目都要高很多。因此,果麦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让出版往娱乐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经典、情怀、理智方面靠拢,而且所取得的市场销售数据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近几年,我们几乎没有出版任何娱乐化的图书,但我们的产品平均销量、出版效率却高居行业前列(可以业内数据为证)。我们一本经典名著《小王子》(李继宏译)一年就能卖100万册,而且将持续稳定地保持这个势头。拼娱乐,你拼不过互联网和影视,但拼内容,拼知识,你才与众不同。因此,让阅读走娱乐化道路是死路。

  张丽娟(“青番茄”创始人):我更期望未来阅读更多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扩大交互方式,作者、好的作品、读者、一本书的解读者之间能最大化地交互。娱乐的交互属性可以嫁接入阅读的结构设计,通过角色的设计让阅读更趋立体、视觉、完整理解,在原创的驱动、回馈、出版和受众间建立连续性作用。

  关键词3 图书馆嬗变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首先借此机会祝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创刊20周年。商报不仅见证了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和图书馆界的创新与转型,而且为出版工作者和图书馆工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望商报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功能与布局都是按图书的流线来设计的,即使数字图书馆出现后,这一格局也未发生多大变化。原因在于,技术只改变了服务方式,没有触及管理本身。我认为,转型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主基调,空间再造和数字阅读是转型的两个主要抓手。学习共享空间的兴起,推动了图书馆从以借阅为主体向以学习和交流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数字阅读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了图书馆从以纸质资源为主体向以数字资源为主体的方向转型。希望商报成为出版行业和图书馆行业跨界交流与共享的最佳平台。

  朱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转型。书刊正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的发行也截然不同于传统纸质书刊:开放获取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学术交流的方式方法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读者(用户)的阅读习惯、查找利用文献的方式相应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这一切都促使图书馆向着数字化方向转型。

  未来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包括纸的和电子的)、馆舍空间、馆员、读者都是资源,这些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图书馆的服务,而服务则随时随地,不分内外、不分你我、不分本地还是远程、不分现实还是虚拟,甚至机器人也会参与其中。图书馆成为学习资源中心、研究协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但她的名字还是叫“图书馆”。你能想出更好的名字吗?

  刘洪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出版传媒:纸张媒体,数字媒体,全媒体;图书馆:纸本阅读,数字阅读,全媒体阅读;在技术的浪潮中,图书馆与出版传媒业划出了一条几乎完全重合的航线,拟或两者本来就在一条船上。于是,我们各自提出了融合发展的航向,把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融合发布或统一呈现;“内容为王”或“资源为王”,我们以相似的心态面对“去中介化”的挑战。将来的图书馆,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结合,阅读不受时空限制,读者可以携带图书馆“行万里路”。

  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业务重组:以读者为核心,变革业务流程,业务随读者变化而持续变革;空间再造:在同一空间中随时可以利用所有资源,人际自由交流,亦可在实体与虚拟中实现跨空间穿越;服务无界限:读书(刊)、读图、读人、阅读推广……围绕阅读,图书馆竭尽所能。讲座、展览、音乐欣赏、美术鉴赏、美食品尝……服务内容异彩纷呈。突破阅读概念,作为“文化中心”,图书馆已渐成气候。

  任竞(重庆图书馆馆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诞生那一年,中国刚接入互联网,图书馆人已意识到,如同过去告别龟甲兽骨、竹简丝帛一样,文化也将脱离纸张,通过新的载体传承下去。能见证并推动这一变革的发生,我们兴奋而忐忑。20年来,文字逐渐摆脱实体的束缚,图书馆的空间和资源也随之逐渐剥离,成为动静结合的有机体;“静”的馆舍保护城市文脉,开放为市民的会客厅,而馆藏则搬上了互联网,真正“动”起来;网络化集成管理系统整合区域内总分馆资源,以数字图书馆为网上据点,从云端推送到电脑、手机、电视、电子书下载机、电子读报栏……如今,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成了新常态,文化引领道德成了新风尚,新媒体服务成了新业态。图书馆和出版业仍将并肩奋斗,帮助阅读在五光十色的休闲娱乐中脱颖而出,抢占身边每一块屏幕。

  关键词4  文化民生

  叶小文(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民生问题重于泰山,改善民生要锲而不舍。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现在我们更把民生具体化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福泽民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上、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平平安安、高高兴兴、舒舒服服过日子。例如,我们确保每个孩子都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就必须同时帮助孩子的家庭脱贫,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只有把对民生幸福的热切期盼化为冷静的思考和沉稳的追求,才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民生已经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还包含文化的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05年至2012年间,我国城市居民的现金收入平均增长约12%,但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约为9%。这个状况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我看几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房价飙升厉害,对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预算影响很大。二是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增速虽然比较快,但劳动市场却表现为买方市场,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也影响劳动者对文化娱乐的消费。三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居民的食品支出的比例明显高出许多,也影响市民的家庭预算。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不单单要靠经济发展,还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国民经济的畸形结构问题。什么时候,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压力减轻了,文化民生才能得到保障。

  陈彩虹(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文化需要积累和沉淀,也需要渲染和张扬。渲染增加文化传播的广度,张扬则深刻文化自身的内涵——两者的共同作用,辅佐塑成了一种传统,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很明显,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与天地共存、与古今同在、与万物竞选,并与自我调适中,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然而,文化的渲染和张扬,则一定是“文化人”文化自觉下的主动作为。当“文化民生”在时下提及,又有热络之势时,一方面,表现出倡导者对于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进步的敏锐性;另一方面,又对“文化人”赋予了庄重的历史文化责任。从后者看,中国的“文化人”任重道远。

  关键词5  原创驱动力

  刘英(网名血酬)(“汤圆创作”总编辑):原创力量的复苏和走强,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人自信心的体现。未来在文化领域,有中国特色,继承中国文化,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作品会成为主流。原创成为文化的主驱动力,是必然趋势。

  饶雪漫(作家):图书出版市场近年来并不景气,很多优秀的作品被淹没在市场大趋势的底层,为了做好一本书,出版商需要花大量精力和心思在内容以外的其他地方:作品需要话题,作者需要包装。而随着图书数字化、影视化、娱乐化的发展,纸质出版更是越发艰难。但我仍相信出版行业会再次迎来春天,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所有衍生品都需要根本载体,那些言之有物、有内容、有诚意的用心之作,才是最后的王道。

  毛闽峰(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第三编辑中心总监):阅读潮流已经随时代发生了改变,从最早的长篇小说式的阅读,经由代入式的阅读,转至现在的碎片式阅读。我甚至认为,对年轻人来说,连村上春树这样经典作品的阅读都显得有些过时。85后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也因此,有大量契合这一阅读潮流的作品正在热卖,比如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写的短篇故事,卢思浩写的《离开前请叫醒我》这样的励志型作品,以及诸多大热的绘本是以段子的形式加以改造的……这些流行读物跟过去受欢迎的阅读类型完全不同。因此,出版人要抓住最年轻读者口味的变化,作出适应他们口味变化的产品,才能赶得上潮流。这样的趋势还会延续两三年。

  乱(新生代网络文学作家):在写了这么多故事之后,我认为的原创并非不着边际的标新立异。原创依然建立在已有的事物上,从中延伸和衍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

  每天睁开眼睛接纳到的所有信息都将是原创的素材,这些素材在我脑海里会出现很多版本的变化,化为无数的事件碎片散落在记忆里,当我有序地将它们串在一起,原创故事也随之诞生;再经过多年笔力技巧,便扩展成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一花一叶一世界,就像永远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我的叶子也因此和别人截然不同。这就是我的原创,建立在已有生活与故事之上的原创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同贺篇·贺词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同贺篇·贺词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优案推介
   第10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11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15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16版:优案推介
   第17版:广告
   第18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19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20版:优案推介
   第21版:广告
   第22版:同道篇·微测“十三五”
   第23版:广告
   第24版:广告
   第25版:广告
   第26版:同道篇·商报20问
   第27版:同道篇·商报20问
   第28版:广告
   第29版:广告
   第30版:同道篇·微观出版
   第31版:同道篇·微观出版
   第32版:广告
   第33版:纪念特刊广告
   第34版:广告
   第35版:好书精介
   第36版:广告
   第37版:广告
   第38版:同声篇·商诺清单
   第39版:同声篇·商诺清单
   第40版:广告
   第41版:优案推介
   第42版:同声篇·商诺清单
   第43版:同声篇·商诺清单
   第44版:广告
   第45版:优案推介
   第46版:同行篇·社长总编荐书
   第47版:同行篇·社长总编荐书
   第48版:广告
   第49版:广告
   第50版:同行篇·商报20人
   第51版:同行篇·商报20人
   第52版:广告
   第53版:广告
   第54版:同行篇·商报20人
   第55版:同行篇·商报20人
   第56版:广告
   第57版:同行篇·商报20事
   第58版:同行篇·商报20事
   第59版:同行篇·商报20事
   第60版:广告
   第61版:广告
   第62版:同行篇·商报20情
   第63版:同行篇·商报20情
   第64版:同行篇·商报20情
   第65版:广告
   第66版:同行篇·商报20书
   第67版:同行篇·商报20书
   第68版:广告
   第69版:广告
   第70版:同行篇·商报老照片
   第72版:广告
   第73版:广告
   第74版:同行篇·商报大事记
   第76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第77版:大书城20年专刊
   第78版:20人谈
   第79版:20人谈
   第80版:优案推介
   第81版:优案推介
   第82版:20人谈
   第83版:优案推介
   第84版:优案推介
   第85版:抗战主题出版物专刊
   第86版:优案推介
   第87版:优案推介
   第88版:广告
名家微测阅读文化新泰态势
那些年些感动
中国图书商报同道篇·微测“十三五”18名家微测阅读文化新泰态势 2015-07-31 2 2015年07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