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职业生涯中,1991年至2005年,我曾持续15年赴全国“两会”采访。
“两会”上一些社会名流、文艺大腕婉拒多方采访,但对名不见经传的我这书业媒体却欣然受访。其原因缘自他们与书、与书业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书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书成了我的“敲门砖”。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两会”期间,当红演艺明星、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庆放言: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一个下午,我在刘晓庆所在的政协文艺组听会,会间休息时,我从包中取出刘晓庆新著《我的自白录》走上前去——刘晓庆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她向我谈起她的读书生活、她的写作和她出版的书。她对盗版表示愤懑,对加强出版管理提出建议。采访之顺利出乎意料,更出乎意料的是,时隔近一年的次年伊始,竟收到刘晓庆寄来的新年贺卡。
凭着书这一“敲门砖”,那些年我采访了英若诚、于是之、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赵忠祥、丁聪、蔡志忠、秦怡、于洋、沈鹏、孙道临、王洛宾、胡松华、李默然、马季、姜昆、浩然、唐浩明、巩俐、宋祖英、李谷一、李雪健、盛中国、王朔、池莉、英达等多位文艺名流。对他们的采访,既折射了他们与书业的关联,又为报纸增加了可读性。凭着这一“敲门砖”,我甚至不怕“冒犯”名人:在采访著名主持人倪萍和多届世界冠军庄则栋时,我分别递上为其著作《日子》和《庄则栋与佐佐木敦子》开列的“勘误表”,两人虽略显尴尬,但对我指出出版社的失误均表感谢。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