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1978~2018~~~
1978~20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78~2018
书业变迁40切片
  ●编者按

  出版业改革开放的40年,是从事业体制转向事业与产业并行发展的过程,是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从指令性内容生产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过程。文化体制的特殊属性,让出版业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于是从切片的角度入手才能更清楚地观测到在大宏观背景下,出版业所做的创新探索。

  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推出“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对30个出版切片进行盘点,改革开放迎来40年之际,我们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对近10年的观察,推出了40年40切片。这些切片让我们更加清楚,出版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来源于出版企业内部包括编辑室建立、稿酬制度使用、竞聘上岗等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来源于通过集团化、资本化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迅速完成“大出版”产业链的搭建;来源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出版,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继而进入“互联网+”时代。

  改革开放40年,出版在变“小”,分工明确,特色化、精细化经营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40年,出版在变“大”,体量变大,数量变大,功能变广,出版机构已然从内容提供商转变为文化服务提供商,出版的边界正在模糊,新型合作层出不穷。这正是出版的魅力所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丽萍/整理

  1978年前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出版机构的重生或者新生。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元老级”出版社在经历了“文革”的彷徨苦涩后,迎来了复办。而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同龄社”则在百废待兴、全国动员的呼声下迎来了新生。可以说,1980年代~1990年代,是出版机构试水建制的摸索期。出版业逐步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图书稿酬制度,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书号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等。尽管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一些出版单位已经率先有了市场意识,开始自办发行。1992年,在全国性改革浪潮中,很多出版社纷纷进行体制创新,改变“大锅饭”的生产经营方式。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召开了“东山会议”,建立了业绩和分配挂钩的提成机制,提高了编辑的积极性。出版机构抱团取暖的意识也是在这个时期萌生,全国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体、美术社联合体出现,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民营图书公司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开始大规模进入教辅策划领域,并很快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如世纪金榜、世纪天鸿、金星书业等。

  2001年,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启动教材多元化改革,《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施行,教材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出版的“一纲一本”变为“一纲多本”,全国所有出版单位、个人、团体都可以参与竞争中小学教材编写。同年,国务院也提出要改革“单一渠道”的发行体制,引入新华书店以外的发行机构参与教材的发行,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要面向全国招标。教材教辅出版的市场化竞争愈加激烈,活力也随之增强。除此之外,2000年初,出版机构的精细化经营意识逐步增强,根据不同产品特征细分了不同的编辑部门,甚至成立了营销部、策划部等适应市场的功能性部门。在国际出版方面,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引进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国际合作步伐加快。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试点期后,转企改制进程加快。2005年,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制定,当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率先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并同步完成企业化和股份制改革。短短3年,2008年50家中央在京出版社和20多家高校出版社先后完成改制工作,2009年转企改制继续发酵,2010年~2011年,全国出版产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出版社逐步完成了如明确出资人和出版社权益、清产核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人员安置政策等改制流程。这一时期,出版企业实现上市破冰并逐步推进。

  尽管难免经历阵痛,但是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后的出版机构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进入2010年,出版效益稳步增长、资本化运作成效显著、国际化进程加快,“大出版”“大教育”的格局呼之欲出。出版机构的兼并重组速度加快,既有为扩大出版规模效应的同行业兼并,也有出版产业链上下游的兼并,如拓展房地产、游戏、动漫等产业。国际合作从版权贸易到资本运作再到本地化经营常态化,中国多次成为重大国际书展的主宾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出版转型升级快速推进,大部分出版企业都引进数字出版人才,建立数字出版部门,新闻出版发展重点实验室、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纷纷建立。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资本化、专业化成为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关键词。

  经历迅猛的发展期后,近年来出版业开始慢慢沉淀,回归“慢出版”“细出版”。很多出版人意识到,在市场化竞争中,更应该强调出版业的双重效益,“大而全”“快而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出版社通过设立奖项鼓励更多优秀原创内容,通过成立作家工作室为作者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开设书店更好地服务终端读者,通过国际编辑部这种成本低、风险可控的方式寻求中外合作。相关部门开始对教材教辅出版进行规范,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统编《语文》《历史》《道德与政治》教材投入使用,其他层级的教材统编措施正在酝酿。

  出版正在回归文化服务的初心。

  2008~2018

  10年新切片

  2008年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落成

  2008年,国家首个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成。基地在成立之初就实行管理主体、运作(服务)主体和企业主体三分离原则,即主管部门对基地依法监管,并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张江集团和张江数字多媒体公司是基地的服务主体;基地内的出版机构和其他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企业、机构是基地发展的主体。基地通过引入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上游的相关企业,为其提供覆盖园区配套、政策、金融、技术孵化、市场平台等多个领域支持。这种集群化的新产业孵化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10年间被广泛落地。重庆华略数字文化研究院发布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园区)研究报告》显示,10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基地完成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的总体布局,14家数字出版基地陆续在上海、重庆、天津、广东、陕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北京、福建、山东、江西成立。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则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部分。

  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江西作为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后来者,着力打造数字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手机应用、人才培训五大产业集群。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则重点发展知识内容产品与服务、数字在线教育及培训、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数字影音、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终端、衍生产品开发八大产业门类。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集聚效应,更多体现在创新资源集聚与教育资源的集聚。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更有利于释放创新活力。

  2009年 国际大型书展主宾国,中国来了!

  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这也是中国出版业在国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出版交流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业以引进版权为主,引入输出比最高达到15比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出版“走出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中国出版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主宾国平台,中国力求充分展示本国出版物,宣传本国知名作家,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据悉,在当年,参展的中国内地出版单位达225家,人数超过1000人,展品7600余种,图书总码洋超过87万元。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参展商举办朗读会、签售会、首发式、读者见面会、研讨会等活动,多达600多场。中国作协组织“百名作家团”参加各种活动,与西方读者和专家展开面对面的交流。

  此后,中国频繁亮相各大国际书展,如开罗、伦敦、伊斯坦布尔、贝尔格莱德、阿尔及尔等。仅2018年,中国就作为古巴国际书展、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阿尔及尔书展、哈瓦那国际书展等展会的主宾国,中国在国际出版舞台上绽放光彩。

  2011年 教辅“整装”再发

  在我国,除了教材,最畅销的图书可能要数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图书了。教辅出版蕴含的巨大商机,使得一大批机构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教辅出版近10年的发展与政府监管规范息息相关。

  很多教辅商至今仍对2011年起开始试行的“教辅新政”记忆犹新。针对中小学教辅材料品种多、质量差,部分出版发行单位违规甚至违法出版发行教辅材料,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发行教辅材料案件时有发生的散滥状况,2011年起,多个部门开展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教辅专项治理,出台了一系列的红头文件,这些文件被统称为“教辅新政”。如2011年8月16日,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印刷复制、发行、质量、材料价格、市场等方面管理;2011年12月6日,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强图书出版单位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通知》,明确图书出版单位以中国标准书号出版教辅材料,严格实行资质管理,必须具备专门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编辑机构、学科出版业务能力,并须报原总署审批。

  最为关键的文件是,2012年2月8日,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4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组织成立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各地市教材委员会“从本省教辅材料评议公告中,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1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同时规定:“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教辅授权和教辅评议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13年秋,大部分教材社迅速完成了系统教辅的授权。

  “教辅新政”从短期来看,对教辅生产企业和分销企业、零售企业都产生巨大影响,产业链受到明显冲击,市场规模大幅缩小,许多企业生存维艰,逐步退出市场。从长期来看,对教辅产业的规范治理,提高了教辅质量,也驱除了盘旋在学校上空的嘈杂之音。当然,新政的出台和实施推行是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教辅读物的出版发行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密切相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2年 热门大奖“带货”可观

  2012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揭晓,莫言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作家,中国人一片欢呼雀跃。在当晚,国内签下莫言作品全版权的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典博维)陷入一片忙乱当中,很多出版社和书商打电话来要求加印和合作。获奖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相关图书销量在国内外出现井喷式增长,这种效果在获奖当天就显现出来,很多电商卖断货,要求加印。莫言作品延伸版权的价格大幅上涨,由莫言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票房和收视率成绩也非常可观。甚至与出版传媒相关的股价都大幅提升。各家出版社想尽各种方法,推出了更多莫言创作或者由其参与的图书及相关产品。这种现象在北京时间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也同样出现,曹文轩作品销售实现了飙升,与曹文轩相关的图书策划也在加速推进。直到现在,“莫言风”“曹文轩热”仍未过去。

  不止国际大奖,国内知名奖项所推荐的名家、名作带来的商业效应都极为明显。如“茅盾文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等。当然,这种商业效应的产生与出版机构的借势营销能力极为相关。通常只有几家营销运作能力较强的机构能够抢得先机,并将商业效应不断延续,能否在第一时间将作家、作品的亮点进行挖掘,以最快的速度让读者所熟知考验着出版机构的运作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0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1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1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2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2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作家
   第2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2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3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校对
   第3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装帧设计
   第3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印制
   第3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发行
   第3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销售
   第4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综合
   第4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4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5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资讯
   第5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6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73版:图书发行40年专刊·变革与创新
   第7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发行40变革
   第7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8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9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9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书业变迁40切片
30年书业30切片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10书业变迁40切片 2018-12-18 2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