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链接:1978~2008~~~
链接:1978~20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链接:1978~2008
30年书业30切片
  #图书稿酬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基本稿酬制度。1999年4月,国家版权局颁布了《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提供了3种可选择的稿酬方式,即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版税以及一次性稿酬,这3种方式现在依然沿用。

  #出版人才成为高校培养目标#  自从1983年4月1日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开设中国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国有100多所综合性和专门性院校先后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 

  #书号规范与国际接轨#  中国于1982年加入国际ISBN组织,获得组号“7”。2007年1月1日,历经4年修订的第4版《国际标准书号(ISBN)》GB/T5795-2006正式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的位数由原来的10位上升为13位。

  #中文排版迎来光与电#  在历史上,印刷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1980年9月15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1985年新华社率先使用,每日排印《新华社新闻稿》,这标志着中国的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了“光与电”时代。

  #科技书出版难引起关注#  科技专著出版难,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一大难题。1988年6月山东科技出版社在全国率先设立“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此后10年,全国有20余个专项科技出版基金、10余个包括资助科技著作出版在内的综合性图书出版基金。

  #挂历出版由盛转衰#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市场的开放,让印刷精美的挂历一度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的逐步使用,挂历在1990年代末期走向衰落,市场上挂历销售旺季一年来得比一年晚,销售周期一年比一年短,近年几乎绝迹。

  #中国加入版权公约#  1992年10月,我国同时被接纳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和《国际版权公约》组织成员,意味着中国版权市场真正与世界接轨,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书业三大年度盛会渐成气候#  1987年,首都出版界发行协作会联合首都一批社科出版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都第一届社科书市,1988年,为吸收外地出版社参展,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会”。

  1986年9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举办了第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此后每2年举办1届。随着中外版权贸易的迅速增长,从2003年开始BIBF改为每年举办1届。 

  1980年10月,第1届全国书市在北京举行。1989年第2届全国书市相隔多年再次举行,市场反映良好,促使全国书市之后开始形成1年1届。2007年又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合资出版社出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资出版社出现,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等都是典型代表。

  #持证上岗制度开始实施#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业刚刚恢复,仍沿用多年习惯,以事业单位体制选人用人。后来自人事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实施,书业有了用人规范。

  #出版社联合体出现#  1988年,全国地方文艺出版社以全国地方文艺出版联合体的名义开展系列活动,此后,各种出版类型,如中央部委出版社联合体、京版九联、社科十联等相继成立,抱团取暖之势更加坚固。

  #老字号出版社延续中断历史#  “文革”之后,一批老字号出版社恢复独立建制。1979年8月,恢复中华书局的独立建制,三联书店也于1986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很快,这些出版社依据其原有资源及编辑出版上的优势,推出大批优秀图书,并很快成为书业的中坚力量。 

  #书业效仿贝塔斯曼会员制#  1995年,世界传媒巨头贝塔斯曼进入中国,并于1997年将风行全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经营理念带入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到2000年前后,经过人事经营思路方面的变动,加上网络书店兴起,贝塔斯曼表现出水土不服,一直在走下坡路。2008年6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下转第11版)  (上接第10版)

  #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梳理法律法规#  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2001年4月,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升为正部级单位,名称改为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石宗源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兼国家版权局局长。

  #集团化成为改革趋势#  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序幕由此拉开。

  #网络书店出现#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迅速发展之时,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巨大成功,激发了全球化模仿浪潮。1999年当当正式上线,给国内书业的传统发行模式一个猛烈的冲击。

  #民营力量崛起#   2003年9月19日,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在北京宣布组建成立,标志着民营资本终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书业。

  #大学社兴起#  一批大学出版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纷纷建立。大学出版社最早只是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而设立的,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出版业中可以与原来的中央社、部委社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ISO9001首次在书业运用#  1999年9月9日,天鸿书业获得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NQA)颁发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出版物选题策划、组稿、设计、图书发行机构。

  #“招投标”推行#  2001年8月开始,安徽省、福建省、重庆市3个试点省市进行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工作,中小学教材招投标由此开启。2008年,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工作在全国暂缓推行。

  #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邀请我国台港澳地区的出版机构参展,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出版界“大团圆”。

  #大书城涌现#  广州购书中心是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一个大型的图书零售企业,自1994年11月23日开业以来,被誉为“神州第一书城”。

  #批销中心出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种批销中心纷纷成立,进行现货批发。2001年起,批销中心开始向物流配送升级。 

  #书店连锁业态推进#  新世纪以来,各地推进的连锁经营为新华书店市场化运营打开局面,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华书店集团用各种资本运作形式在多省市铺点。

  #书业上市#  2006年10月,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为主体的“新华传媒”以买壳“联华超市”的方式上市,被称为发行业第一股,目前发展相对平稳。2007年,在政策的鼓励下出版企业上市进程继续加快。

  #文化体制改革使社店巨变#  2003年,中央确定9个省市、共35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其中新闻出版系统有21家,出版社改制被提上日程。2006年8月4日,经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复,人邮社作为首批试点中唯一出版社完成“邮电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商注册工作,转企改制进入实质阶段。

  #社店异地开公司、设店#  进入新世纪,我国一些地方出版单位为了克服人才、信息等出版资源比较贫乏的区位劣势,瞄准了京沪等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出版资源优势的“金矿”,纷纷进军外省,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抢占争夺出版资源的制高点。

  #海外出版公司在京沪设代表处#  1995年,美国西蒙·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在北京成立代表处,1996年开展工作,成为最早开拓中国市场的外国出版商之一。早年外国出版公司代表处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开展版权贸易。

  #书业出现兼并重组#  2007年12月7日,江西出版集团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方案获批,我国出版业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兼并重组破冰。

  #图书“走出去”升级换代#  20世纪90年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从图书产品“走出去”,到机构实体“走出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0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1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1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2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2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作家
   第2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2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3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校对
   第3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装帧设计
   第3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印制
   第3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发行
   第3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销售
   第4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综合
   第4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4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5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资讯
   第5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6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73版:图书发行40年专刊·变革与创新
   第7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发行40变革
   第7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8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9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9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书业变迁40切片
30年书业30切片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1130年书业30切片 2018-12-18 2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