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品牌出现# “文革”结束后不久,上海文化出版社曾推出一套“五角丛书”,销量超过千万册,第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图书品牌”出现。 如今,图书品牌已然百花齐放。
#港台作家大陆走红# 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我国港台地区的作品获得大陆读者如饥似渴的追捧。琼瑶、三毛、金庸、古龙、罗兰、刘墉……这些如今已成“大家”的港台作者在图书细分市场各领风骚。
#动物类小说流行# 动物小说自产生以来就呈现出畅销和经典双重气质。国外经典动物小说掀起一波波阅读热潮。在我国,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热销,2004年《狼图腾》再度掀起“动物小说热”,国内持续热销的同时远销欧美多个国家。
#中外合作编写教材# 1986 年北京国际书展期间,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和朗文公司主动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对合作出版对外汉语和对华英语教材的兴趣。1988年底,双方正式拉开中英合作编写初中英语教科书的序幕。
#学生考试学习专用辅导书出现并成为重要板块#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高考的恢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导致高考竞争日趋激烈,为高考备考而出版的教辅图书浮出水面,随后,形成了教辅出版的“黄金时代”。
#大众学术丛书出版热潮#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读者对各种西方的哲学、文化、思潮等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批大众学术丛书得以翻译出版并迅速畅销。“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世纪文库”等,形成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批判浪潮。
#陕军东征# 1993年,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程海等5位陕西作家同时拿出长篇力作,出版界一时因这些陕西作家而“纸贵”。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的《热爱命运》,评论家将其称之为“陕军东征”。
#金盾直销模式的开创和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盾出版社曾以“新书试销”和“背书下乡”的发行举措,开出版界自办发行之先河,并创造了金盾直销模式,即聘请直销人员带着图书深入到村镇基层推销。
#影视拉动图书销售# 影视对图书的带动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表现出来;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大宅门》《康熙大帝》《省委书记》等都在影视剧热播后,登上畅销书榜单。如今,影视和图书互动性更强,很多图书在策划之初就与影视作品密切联动。
#余秋雨引发的散文出版热#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吸引着无数的读者,随后,他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笛声何处》相继出版,在文化界掀起“余秋雨及其文化大散文热”。
#明星出书热# 上世纪90年代末,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倪萍的《日子》等创下百万销量,明星出书热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明星书已成为常规品种。甚至出现很多明星身边人写明星的作品,如韩寒父亲写的《儿子韩寒》。
#读图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老照片》,上市后不仅热销而且备受文化和出版界关注,形成“怀旧”风潮,更标志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校园文学热# 1978年左右出生的人多对校园题材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印象深刻。校园题材的文学作品,1997年出版的《花季·雨季》则是代表。该书迅速引发校园文学热潮。
#世纪末怀旧出版热# 1999年前后,全世界共同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感慨、盘点和纪念过去的百年、千年成为出版的最大主题,有关世纪末怀旧的作品非常之多,形成了百年甚至千年难得一见的怀旧热潮。
(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4版)
#新课标改革带动教材出版策划竞争# 2000年前后以“新课标”为标志的课程改革启动,其中对出版界影响最大的是教材出版的开放,允许其他出版社甚至民营机构进入教材出版策划领域,并实施了“招标”等一系列新规则。
#成人漫画出现# 本世纪初,蔡志忠的《大学——博大的学问》《菜根潭——人生的滋味》《孔子说》等作品相继出版,引发了图书市场成人漫画阅读热潮,众多我国台湾地区的作品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畅销书。
#青春文学作家偶像化# 2000年以来,以韩寒《三重门》为发端的大陆青春文学读物市场,与引进版青春文学作品交织,很快形成图书市场的热门领域,与传统文学领域不同的是,其作家的偶像化倾向十分突出。
#引进版成励志财经畅销书重地# 2000年,《富爸爸,穷爸爸》的引进出版,不但为其策划人带来了巨大的出版效益,也拉开了引进版经管、励志书的畅销序幕。
#韩流凶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出版物的出口开始发展,先是日本,后又在2000年左右将出口范围拓展到中国,2004年则进一步扩展到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在中国,“韩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视互动。
#语文课程改革激发名著阅读# 国家教育部关于语文课程的改革在2000年以后启动,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名著类图书的出版热潮。
#哈利·波特开启幻想文学出版潮# 2002年年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出版及其随后的持续畅销,使得一些出版社对类似的魔幻题材产生浓厚兴趣,《紫川》《搜神记》《小兵传奇》等网络著名奇幻作品相继出版纸质书,奇幻、玄幻风潮顿起。
#洪昭光掀起健康出版热# 2002年,没有谁像洪昭光那样得到媒体的宠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洪昭光健康忠告》,16天卖出15万册。大众健康类图书出版热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新武侠重出江湖# 2003年,经过《今古传奇·武侠版》等杂志的积累和推进,由该杂志社与西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韩云波共同提出了“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具体指那些以中国大陆作家的创作为核心的所有新武侠创作,提倡:新江湖、新侠情、新体验、大武侠。
#文库出版见功夫# 大型文库的出版,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而大型出版集团的组建又使文库出版进入高潮,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后即开始运作作为集团品牌体现的《世纪文库》。2004年,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中国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
#《水煮三国》突显本土财经出版力量# 2003年,以《水煮三国》为代表的一批本土财经迅速崛起,他们的畅销成为当时出版业的热点话题。
#理论通俗读物常年热销# 自2003年推出《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之后年度出版时改名为《理论热点面对面》)起,中宣部理论局每年组织编写一本通俗理论读物,本本都成为年度畅销书。
#职场小说成就细分市场# 从《圈子圈套》三部曲、《输赢》到《基金经理》《杜拉拉升职记》,再到《无以言退》等,职场小说屡屡出现畅销书,深受读者喜爱。
#百家讲坛让国学阅读成为潮流# 从易中天、于丹到阎崇年,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第一推动力所掀起的“读史热”,在全国上下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不仅捧红了一批学术明星,更是打造了一批畅销书作家
#出版资源争夺致使版税直线上升# 中国有500多家出版社,策划公司数量更难以确认,但是,包括网络写手在内的中国的知名作家的数量,最多不超过100位,而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恐怕10个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作家与作品作为最宝贵的出版资源,引发众多出版社与策划公司之间白热化的竞争。
#出版分工被打破# 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出版业态、出版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原来按计划经济要求划定的出书范围分工逐渐被打破。一方面,依据原有专业分工成为某一领域出版品牌的出版社有很多;另一方面,突破分工范围而开拓新的领域是更多出版社的选择。
#网络资源成出版重要来源# 在第一批网络小说出版又沉寂之际,整个网络文学进入如火如荼的新发展期。文学网站的VIP收费阅读为网络写手们打开新的一扇门。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拥有海量作品的网络文学中,如何淘到适合纸质出版的精品佳作,是当下最最考验出版社眼光的一项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