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不仅影响着读者和世界,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与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改革开放40年,我国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从“解锁”到1990年代初,以新时期反思文学为主,主要是对“文革”的反思;1990年代初到2005年左右,是我国新文学探索和摸索的阶段;2005年至今,我国文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作家的崛起,让文学的世界多彩缤纷。
40年来,我国文学这本厚重的史册谱写出了怎样的传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本期,我们从众多优秀作家中,挑选出最具时代影响力的莫言、梁晓声、曹文轩、吴晓波、猫腻5位作家,他们的人生和写作正好经历了我国文学的三个阶段,我们从他们的作品出发,一起回顾我国文学走过的40载峥嵘岁月,一起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文学的力量。
●莫言 原名管谟业。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代表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蛙》《丰乳肥臀》等。
●梁晓声 原名梁绍生。我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浮城》《人世间》等。
●曹文轩 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等。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代表作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等。
●猫腻 原名晓峰,超人气玄幻文学作家,作品网络点击量过亿。代表作有《择天记》《庆余年》《朱雀记》《间客》《将夜》等。
莫言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生于1955年的作家莫言经历过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他也从一个听故事、讲故事的孩子,成为一个用笔写故事的人。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这是2012年莫言在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前往瑞典领奖时所作演讲的最后一句。
作家莫言至今获得殊荣无数,这诸多桂冠中将他和其他著名作家区别开的,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莫言能获奖?当年的颁奖词称,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他将一个被遗忘的农民世界生动展现人前,他的小说用神话和寓言做掩饰,将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他创作出的家乡是一个美德与卑鄙残酷交战之地,是一次踉跄的文学冒险……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位从山东高密农村走来的汉子,在领奖后的演讲中,以朴实的言语,讲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能到荒草滩上去放羊。在饱受饥饿和放羊的孤寂中,开始了无边无际的幻想。这些幻想以及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成为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富矿及源头。
1984年秋,莫言走出高密东北乡,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恩师、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他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场域。而1985年3月,莫言在《中国作家》第2期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让他声名鹊起,次年,以这篇小说命名的作品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透明的红萝卜》讲述的是一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从小受继母虐待,沉默寡言,常对着事物发呆,并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触觉、听觉等奇异功能的故事。莫言曾自述过这段因梦境启发的创作经历,这篇小说来自他在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在学院宿舍里的一个梦。他梦到一片辽阔的萝卜地,萝卜地中央有一个草棚,从草棚里走出了一个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她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初升的红太阳,向他走来。
莫言在这篇作品中第一次调动了自己的经历,毫无顾忌地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写出了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
《透明的红萝卜》成为莫言作品中最有象征性和最意味深长的一部。而他也已经从当时的文学新星,成为一位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百余部中短篇小说及多部剧作、散文的“莫言作品全编”的经典作家。
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岁月充满人道情怀
当过知青的梁晓声,对上山下乡的历史运动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反思,并将此感悟投至写作中,亦奠定了他知青文学的文坛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中短篇小说,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长篇小说及非虚构写作,再到《人世间》,梁晓声的文学创作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他高扬理想主义和人道情怀的知青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代人的成长足迹和国家记忆,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最高指示,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梁晓声作为其中一员,于1968年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这一段“知青”岁月给梁晓声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亦给他的写作带来灵魂之泉。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凭借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故事发生在返城前夕,面对去留抉择,36个知识青年历经生存苦难,毅然选择留在北大荒。这与过往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俄苏文学等建构起某种关联,成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作品。
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由陈道明、于莉主演的同名电影全国上映,同名电视剧连续热播,堪称当年的现象级作品。大约同时创作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深受好评。作品描写知青与暴虐自然环境斗争的悲壮故事,政治与人性、情感与道德剧烈冲突,书写神奇荒蛮的大自然,礼赞永不屈服崇高精神和悲壮情怀。
在当代作家中,梁晓声是一位多面手和“常青树”,他的创作永不停步。20世纪80年代后,《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长篇小说面世,同名电视剧热播,标志着他知青文学创作的新进境。他的创作视野更为宏阔,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甚至更多的社会反思等都成为关注对象,平民意识、批判精神和仁爱情怀更为突出,这在他《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及散文随笔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集中体现。
新世纪以来,梁晓声的知青文学作品仍为许多人阅读、追忆。2016年初,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其知青小说精品系列水墨插图版,计有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知青》《返城年代》和中短篇小说集《今夜有暴风雪》等5种,集中展示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成就。丛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连续加印再版。
2018年初,梁晓声推出长篇小说《人世间》(3卷本),他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审 李钊平)
曹文轩笔下永远有一个唯美的江南水乡
作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对文学创作高品质的追求,让他的作品成为畅销不衰的经典佳作。
由于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水成为曹文轩小说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他的代表作《草房子》突破100次印刷之际,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因水而生》,他的笔下永远有一个唯美的江南水乡。
《草房子》从1997年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如今销量早已突破1000万册。但曹文轩总说书的销量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始终认为文学创作与物质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正因此,曹文轩擅长书写少年的成长经历和精神世界,他的故事中的悲悯情怀总是让读者深受感动。
曹文轩也认为,好作品需要被当作艺术品来打磨。如《草房子》一书,曹文轩从萌生写作念头到最后作品问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他还很看重作品的书名,他常说好的书名非常重要,他的作品书名也都非常有特色。无论是《草房子》还是《青铜葵花》《细米》《天瓢》《根鸟》《大王书》《萤王》,这些书名都让人过目不忘。《山羊不吃天堂草》这个书名的得来更有意思。当时出版社编辑给曹文轩打电话约稿并询问书名,正好曹文轩的书桌上有一张纸,上面随手写着“山羊吃光了天堂草”,他就随口说了。曹文轩本来想,要是没有时间就不写了,谁知道编辑过了半个月又打电话,说你那个“山羊不吃天堂草”写得怎么样了,他一说,曹文轩心里咯噔一下,好名字啊,当时就回复说,好,马上就写。于是,一部颇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诞生了。但更重要的是,曹文轩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让人们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才是一部作品能够长久流传的原因所在。
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务上
吴晓波在女儿18岁时,给她写了一篇文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务上》。这句话是他对女儿讲的,也是对他自己讲的。吴晓波觉得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找到“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并且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事情上。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吴晓波也正好50岁了。他觉得这一年特别值得纪念,因为他总是说,1960年代~1970年代出生的这一波人,是改革开放这些年受益最大的一群。吴晓波在2001年写出了成名作《大败局》,该书让他成为中国著名的财经作家,这也是其第一本销量超过100万册的书。如今,他已经有3部作品销量超过100万册。
读吴晓波的著作,你会被他优美流畅的文笔所打动,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撰写严肃财经题材的作家并不多见。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吴晓波认为,这得益于他在新华社10多年记者生涯的磨练和为报刊撰写大量专栏文章所积累的经验。当然,《大败局》畅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题材的新颖,世人对成功者总是趋之若鹜,但对失败者却忽略漠视,吴晓波反其道而行之,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失败案例的价值所在。吴晓波把这些企业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写出来,让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反省自我,去汲取经验教训,去获得更多应对危机的智慧。
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后,吴晓波并不满足。2004年,他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时他发现国外的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常常感到无法理解,有很多疑问,于是他产生了书写当代中国改革史的念头。于是他花了3年时间搜集资料、深度思考,梳理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企业发展的历史,创作了《激荡三十年》。在书中吴晓波采用了别人从来没有用过的写法,用大量的事实、细节,通过编年体的方式来书写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呈现中国向商业社会转轨的全过程。
2014年,吴晓波又顺势而为,开始做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如今,该平台的很多文章阅读量过千万。吴晓波最深的感触是,原来的读者是无法触及的,自媒体可以准确的定位读者群。该平台帮他成就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直到如今,吴晓波还记得他写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骑在新世界的背上》,他说,自媒体让他从旧世界迈到了新世界。
猫腻:网文作家与他身后的文娱版图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快消品,除了追求“爽”,猫腻始终坚持有情怀的创作宗旨。而超高的作品IP改编率,尤其是影视化率,也令这位与阅文集团并肩而立的作家成为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之一。
有着“最文青”称号的网络文学作家猫腻,是既受主流文学界认可,又极具商业价值的作家。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曾给予其作品高度评价,认为“继金庸之后,猫腻的写作代表了目前中国网络类型小说的最高成就,显示出从‘大神阶段’跃进‘大师阶段’的实力。”
猫腻的创作之路始于2003年,彼时正值起点中文网VIP付费阅读制初创,网络文学发轫之际。他以笔名“北洋鼠”发表处女作《映秀十年事》,获得不错的口碑。随后,以笔名“猫腻”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朱雀记》,开始火起来,陆续写下《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等多部长篇小说,本本被奉为经典,并获得网文圈内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目前《大道朝天》正在连载中。
作为在键盘敲击中建立“文学帝国”的作家,猫腻讲述东方风格的玄幻故事为舶来的玄幻文找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他在作品中持续贯穿哲学思考,在《择天记》中,是顺心意,是命运与选择;而在《朱雀记》中,是活还是不活;在《庆余年》中,是人应当怎样活着;在《间客》中,是公平和正义;在《将夜》中,是自由和爱情。在以其为首的作家的构建和推动下,“东方玄幻”这一类型文学超越西方奇幻,在本土文化中落地生根。
随着网络文学的泛娱乐化发展,在阅文平台IP开发及网文出海等战略的运作下,猫腻已树立起中国网文明星作家的成就标杆。他的所有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IP,他的几乎所有作品全将走上银屏荧幕。
其中,由其作品改编,由当红影视明星出演的《择天记》在2017年播出后,成为当年播放量最高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这部架构宏大、情节跌宕的作品,也于2017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完整呈现其潇洒恣意的创作样貌。
《择天记》(全8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似乎可以作为某种象征,就像当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36册《金庸作品集》(1994),从此,金庸登堂入室,成为大师,位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