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校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40年我与一本书·校对
2000年代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全32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3月版/9800.00元
2010年代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8册)(平装版)魏收撰 唐长孺点校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中华书局2018年8月版/380.00元
2010年代 《人间正是艳阳天》彭学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68.00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 孙 珏/采写整理

  如果说编辑是隐于作者背后、将文稿变成图书实体的操盘手,那么校对就是隐于编辑背后、为图书质量保驾护航的存在。图书是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其质量保障无疑是重中之重。每一本优质图书背后不仅有编辑为之奔忙的身影,那些校对工作者伏案与每一个文字“较劲” 的日子也不应该被忽视。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图书质量越来越受重视,校对人才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互联网迅猛发展,手写使用率下降、网络语言“五花八门”,校对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并未减轻。对每一个疑问锱铢必较,对同一篇图书文稿不厌其烦地重复校对,作为重要的质量把关者,这些虽存在于图书扉页却鲜少受到关注、平日并不常出现于读者视野中的校对工作者,校对每本书时都是高度紧张的状态,也必然会因为这些紧张的日子、惊心动魄的时刻对书留下特别印象。虽然作为校对从业者,每个人职业生涯中要经手的作品不会比编辑少,但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其中的个别产生斩不断的思绪牵连。编辑会因为一本书的顺利面世放松神经,校对工作者则会因为发现多纠正一个错字而松一口气,借此机会,让我们来跟随几位编辑、校对从业者,重回那些与带给他们“心惊胆战”体验的作品打交道的日子。

  ●段 洁:那些天我都是数着秒过来的,时刻都在计算着项目进程。天时地利人和,项目临发布会顺利召开,才算是都占到了。那时我觉得周身都是舒畅的,之前那些个紧张到毛孔的日日夜夜似乎已经不算什么了。

  ●王丽:我看到了校对从业者的春天,也期盼着从我手中诞生更多质量合格的图书!我现在正在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网络版)质量检查,会一如既往,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力争出精品!

  ●宋梅鹏:《魏书》的校对工作, 历经了数轮的校对流程,无疑是繁琐而辛苦的,但在看到种种辛苦凝结成书的时候,是令人喜悦的。校对工作随着科技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无论工作方式怎样改变,所需要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都是不会改变的。

  ●郭明武:当时买的是第4版《现汉》(即《现代汉语词典》)。自此,我就投入到了被《现汉》反复折磨的过程中。

  百科全书校对遇乱码

  ■王 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级校对)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从无到有,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铸造了中华文化的一座又一座丰碑。我从事的是为百科全书这一文化丰碑奠砌基石的校对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说不胜枚举。不夸张地说我从事的工作是险象环生,步步惊心!

  2009年作为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终于出版了。这套书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各学科编辑的精心打磨,经历了漫长的14年,我有幸承担了这套书的责任校对。因为种种原因,在印刷出版前留给校对的时间可以说少之又少。百科全书第2版共32卷本,每一标准卷是600页、180万字,而责任校对只有2人。校对是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流程和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且工作量十分巨大。就拿校对后的一个环节核红整理来说,光是翻看一遍,按一天5万字的工作量计算至少需要18天。而当时实际情况是我们需要一天完成1本书的核红,有时甚至是2本。就是在如此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也不敢放松要求,每校对核红一本书,都是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半分疏忽。

  记得在二版印制前,有一天,我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核红和整理一卷书稿,忽然眼睛停留在一个不认识的字上,此处并没有改动,本是不用看的区域,我本能反应是此处应该是造字,但这个字不像造字,更像乱码,我的心咯噔一下,我想如果真是这样就麻烦了,因为这个环节不应该出现造字问题。我马上打电话到排版公司查问,经查是排版公司因为改这本书的其他错误,忘记把字库挂上,就直接打印,结果出现了乱码!而且乱码是无规律的,要在600页中快速找出乱码绝非易事。排版公司告知我有两个选择:一是人工找出乱码.因为计算机不能自动识别乱码位置;二是重新修改这本书其他的错误,但最快需要2天。当时是周五,这本书计划下周一交印刷厂,再等2天改好,我还要再核红,已经没有时间了,我只能找出乱码,说干就干,我利用晚上和周六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凭着经验全部找出乱码。稿子周一如期下厂,没有耽误印刷时间,想想就后怕,万一没发现就印刷成书了,这就是一批不合格产品,将会给出版社带来巨大损失。望着眼前一个一个标出的造字,虽然眼睛瞪得发红发酸,满眼冒金星,但保证了书的质量,我备感欣慰。 

  校对在出版环节中是图书质量的最后把关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业者大多学历不高,在单位默默不闻,甚至有些出版机构根本就不设校对岗位,造成了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可喜的是现在图书质量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8年又提升了校对职称待遇,这些对稳定校对从业者队伍至关重要。

  《魏书》修订本校对:整旧如旧

  ■宋梅鹏(中华书局编校部)

  在中华书局编校部工作的这几年中,接触过很多重要的书稿,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史”修订本,而在“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对我个人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的当是《魏书》。回想《魏书》校对过程中发生的往事,恍如隔世回忆,然而又觉得如在眼前。《魏书》是“二十四史”修订本中所出版的第5种。在书局的整体规划中,“二十四史”修订本是重点项目,《魏书》的校对工作,在编校部也是重中之重,所有同事都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2015年1月开始,《魏书》的校对工作就在陆陆续续进行着。初步的工作是校原点校本,原点校本指的是中华书局曾经出版并不断重印的“绿皮本”,长期作为“二十四史”的定本在读者中广泛流行。这一阶段的校对工作有两个校次,每一个校次都是以1974年1版1印的点校本作为原稿,以2013年7印的点校本作为参考,一方面要保证校样跟原点校本在文字和版式上保持一致,同时两个印次的不同之处也会在校样上标示出来。重印的书多少都会有一些改动,如果不亲自校一遍,很难弄清楚。这份一二连校的校样在最后修订本校对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十四史”修订本的校对,从《史记》修订本开始,一直都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这次修订,采用定本式校勘,即选择一个公认的善本做底本,在此底本的基础上通校其他版本,撰写校勘记。之前,编校部是在修订组提供的电子书稿基础上进行校对,后来在校对《宋书》时,偶尔参考了《宋书》修订本所用的底本百衲本,发现在字形上,校样跟底本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并不能保证修订本跟底本在文字上的贴合无间,之后在编校部建议之下,《宋书》的校对加入了重新校对底本这一工作步骤。后来,校底本这一步骤也成为了“二十四史”修订本校对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在《魏书》校底本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过去刻本里常见然而在当今的繁体字使用规范下已经不再使用的异体字、不规范汉字,这部分汉字的去取一度成为了编校部与编辑之间讨论的中心。原点校本在整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径改掉一大批在当时用字规范下已经不常用的异体字字形,然而这对古籍的原貌无疑是有损伤的。反复讨论之下,我们希望在古籍整理中做到“整旧如旧”,保留底本原貌,尽量做到整理本与底本贴合无间。

  最后一个阶段,针对修订者提供的修订本电子书稿的校对,无疑是最重要的,之前的工作都为此服务。在编校部李晓霞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了电子书稿的数据特性,用计算机软件对书稿的文字、标点等进行分析排查,发现了很多纸面校对难以看出的问题。不过有些古籍校勘问题,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也无法代替人脑判断,比如《魏书》卷十四有一句:“时文明太后为王叡造宅,故亦为丕造甲第。第成,帝、后亲幸之,率百官文武饗落焉。”其中“饗落”一词古籍中并不常用,各类辞书中也未见收录,修订本原校勘记根据《北史》《册府》等书怀疑是“饗燕”之误,我利用各种数据库检索也未得出结论,后来询问朋友,得到回答:“语出《左传》,饗大夫以落之”,这才豁然明白, 

  《现汉》和264组异形词折磨

  ■郭明武(广州校对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1年8月,我入职广州日报集团足球报社。刚进报社工作,很新奇,我大学所学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和校对完全不沾边。于是买了很多新闻报道出版专业相关书籍。当然,也少不了买一本词典,当时买的是第4版《现汉》(即《现代汉语词典》)。自此,我就投入到了被《现汉》反复折磨的过程中。

  我不是科班出身,刚上班根本没有头绪。我改完校对稿后,同事李越男告诉我,“想像”要改为“想象”,“象×××”要改为“像×××”。 带着对于“像”“想象”的似懂非懂,我开始逐步融入校对行业。后来,我查到第4版《现汉》上有词条“想像力”,我们又开始执行“想象”和“想像力”。直到2005年,第5版《现汉》出版,大家才统一了“想象”“想象力”。这中间,我于2004年1月搭建了独立域名的网站校对网www.jiaodui.com,论坛在当年也收录了【想象】【想像】。第5版《现汉》,也只是让部分出版单位对于“想象”“想象力”进行了统一。在不同老字号出版社,他们还在沿用自己的习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沿用“想象”,而江苏教育出版社沿用“想像”。

  在第5版《现汉》出版之前的2004年,中国版协校对委员会协同几家研究机构发布了《264组异形词》,作为草案在一些出版单位试用。第4版《现汉》和264组异形词存在大量冲突,如现汉的“丫鬟”“暗度陈仓”,264组异形词的“丫环”“暗渡陈仓”。到第5版《现汉》,采纳了一部分264组异形词推荐词条后,出版界逐步执行参考《现汉》。现汉和264组异形词的折磨逐渐消失。

  第4、5版《现汉》,推荐“看做”“叫做”“视做”“当做”,而同时存在“比作”和“比做”,当然还有“运作”。我发现《毛泽东选集》当中既有“叫做”,也有“叫作”。后来又咨询出版社负责质检的同行,得到的回复是统一执行不可以计错。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x+作”,“当作”“看作”“比作”“运作”,多简单,这是完全不用纠结的方法。在第6版现汉没出来的时候,敢于执行“x+作”的,只有校对网。而2011年下半年,博集天卷总编室看到我们执行的是“x+作”,取消了与我们的合作,因他们要求严格执行现汉第5版。没多久,2012年,第6版《现汉》出来,采纳了“x+作”。现在“做”和“作”已非常简单,四字就能掌握——“x+作”“做+x”。

  质检流程里有个申辩环节。质检部门发来质检数据,校对单位可以提出申辩理由。比如某个字某个词在某个权威工具书上应用。很多出版单位执行的是最新版的《现汉》。我们在“爱搭不理”“爱答不理”这对异形词组合上差点栽倒。我手头的第6版《现汉》是2012年6月456次印刷,首选词是“爱答不理”。第6版《现汉》是2013年10月484次印刷,首选词是“爱搭不理”。现汉连印次都能折磨到人。第7版《现汉》是在2016年出版的。相比之前,改动非常少,当然,我们在广大网友的支持下,已经基本把《现汉》研究透了。我们还专门发了帖子,现汉7和现汉6不同的词汇。

  就在我刚翘尾巴,觉得把《现汉》研究透了时,这个月初,同事发现有专家把“备感”当成错误字条。接到该信息后,我重新研究了一番“备受”“倍受”这对组合。原来第4~7版《现汉》一直存在“备受欢迎”和“倍受宠用”。从业界接受执行最新版现汉角度,“备受”“倍受”可作为近义词执行,“备感”“倍感”可类推对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掠影
   第0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0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新变革
   第0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0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切片
   第1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1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现象
   第1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1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1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概念
   第2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2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产业纵览篇/书业变迁40营销创新
   第2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2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作家
   第2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2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编辑
   第3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校对
   第3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装帧设计
   第3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印制
   第3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3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3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发行
   第3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销售
   第4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综合
   第4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版贸
   第4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4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4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4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0本科学科普书
   第5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资讯
   第5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5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5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6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6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6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7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广告
   第73版:图书发行40年专刊·变革与创新
   第7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发行40变革
   第7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7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7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大咖论革新
   第87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88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89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0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渠道创新发展篇/先锋话转型
   第91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精品精介
   第92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3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4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5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第96版:改革开放40年特刊·优案推介
40年我与一本书·校对
40年我与一本书·编辑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40年特刊·“我与一本书”/校对3140年我与一本书·校对 2018-12-18 2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