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 精益求精
文物出版社图书的高品质,始终受到业内人士及读者认可,“坚持特色 精益求精”从建社起就根植于文物出版社人的心中。1957年秋,文物出版社成立了以郑振铎为主任, 徐森玉、马衡、夏鼐、王冶秋为委员的编辑出版委员会, 并由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兼任副总编辑,未设总编辑。文博专家的重要作用从那时起就开始发挥。从1950年代出版的《白沙宋墓》到近年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瑶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出版的、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的《中国法书全集》《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清代家具(修订版)》《丝绸之路》《中国皮影戏全集》等精品图书,始终延续着高学术价值和出版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深化改革 释放活力
文物出版社于2010年7月正式转制为企业。面对中国出版业企业化、市场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文物出版社的考古、博物馆、艺术、人文、科技保护五大传统板块的出版规模和品种不断放大,年出书规模由110种左右上升到600种左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扩张和放大五大传统板块的同时,文物出版社还发力古籍图书板块,成立古籍图书编辑中心,结合资源优势和出版传统,古籍图书板块集中力量于版本特色、高端收藏、特色资源和文创产品4个方面,经过努力,年出书百余种,实现了整体崛起。同时开始有计划、成批次地推出普及读物,先后出版了60册的学术普及类丛书“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系列”“带你走进博物馆系列”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少儿考古入门》《中国壁画高清大图》等一大批可读性较强的“文物版”图书。2016~2018年,经过充分准备,又陆续推出了30种书法教材、340多种“东方画谱”高清大图,大众读物初具规模。
数字转型 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从2013年起,文物出版社启动了数字化转型,搭建了文化遗产数字多媒体资源库、多功能视讯云平台和3D制作体系技术系统,依托项目成立了数字技术制作中心和数字出版中心。目前,文物出版社正利用数字化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依托现有的内容资源与业务渠道,创新产品体系,实现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出版的有机融合:通过全媒体图书产品, 实现纸媒载体与互联网平台间内容融合;通过在线教育课程制作与实体培训学院建设,实现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实体课堂内容间的融合;通过资讯类产品,实现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出版的内容融合。同时创新商务模式,通过与相关业务单位在新领域、新渠道方面的全新合作,带动出版社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