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福州西湖之畔、梦山之下,这家坐落于梦山路27号的福建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闽教社”)在两边绿荫掩映下,显得极为静谧而低调,很少有人会知道这家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于1958年的出版社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来,闽教社一如既往地用所出版的一本又一本、一套又一套优秀图书“开智启蒙、惠泽生命”,为教育事业添砖增瓦,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展。通过出版优质教材教辅产品、具有学术高度与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读物和教师用书,助力学校教育。与此同时,倡导读好书,引领社会读书风气,引导大众滋养读书习惯,践行社会教育。
与国内教育改革、出版变革的发展相适应,据福建教育出版社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社长江金辉介绍,闽教社的成长、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为1958~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个时期,闽教社经历初创艰辛、“文革”中停办等时代风云带来的彷徨苦涩。第二阶段是1978年复办~2005年的“潮起潮落”。而1980~2001年,可以说是闽教社的第一次发展巅峰,教材教辅出版及教育期刊出版实力日渐雄厚;2001年新课改之后,全局性教材大变动,教育出版不再专属,闽教社面临了巨大的市场冲击与市场落潮。发展到第三阶段,即从2005年至今,闽教社明确了方向,调整布局,制定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发挥地缘、资源、专业优势,在做足做全做优教材教辅的前提下,寻求一条专而精的“大教育”之路。2009年与教育系统脱钩,进入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经过苦心经营,教育出版业务又重新走上第二次的高峰。经过这三个关键时期的经营发展,曾是全国组建最早的5家教育专业社之一的闽教社,从1958年建社之初的几间办公室、10几号人马,发展成有300多名员工、10家下属公司、总资产近7亿元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出版企业。目前闽教社的重点业务板块已经囊括出版、印刷、发行和纸张供应等出版全产业链,同时还包括教育产业服务的拓展、资本运营及物业管理等。
以教为根 育人为本
作为地方教育出版社,教育服务始终是闽教社的立身之本、产业之基。紧跟不同时代教育需求变化,闽教社凭借敏锐的市场感知、扎实的编辑力及勇于创新的魄力,成为出版业名副其实的“弄潮者”。如在20世纪末,教材教辅出版实力就“力压群雄”,如今教育理论图书出版自成一体、特色鲜明。
以专业求特色,以特色树品牌,闽教社大力拓展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同时按照精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方向,精心打磨教辅品种。早在20世纪90年代,闽教社就显露出教材教辅过人的策划出版能力,曾凭借出版10余种省编教材以及覆盖全省的教材发行规模为出版社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此后,紧跟学生减负、新课程实施下的“一纲多本”及高考区域化,闽教社面对教辅出版利润下滑的局面主动调整战略,毫不懈怠,开辟出一条专而精的“大教育”之路。
对于教材教辅出版,闽教社果断采取“两条腿”走路:紧盯全国市场,锁定福建市场。由闽教社自主研发的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占据了福建全省65%的市场份额,且成功进入部分省外市场。“名校学案系列”“欢乐寒暑假”“写字课堂”系列等教辅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以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为突破口,闽教社积极探寻新的增长点。《公共安全教育》(小学版、初中版)通过教育厅审核,正式进入福建省省教材目录;完成《泉州市中小学生闽南文化读本》(3册)的审稿编校工作,目前正积极推进最后的政府立项工作,有望成为泉州地区有影响力的地方课程教学用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做好教材立项准备工作;完成《朱子文化小学读本》和《朱子文化初中读本》项目,加上此前出版的《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朱子家训》,已形成贯穿小学、初中及大众普及的朱子文化读物系列。
闽教社是以创办服务基础教育一线的期刊《福建教育》起步的,刊物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捧红”了不少国家级名师,福建每一个特级教师的成名都与它密不可分,最高订数曾达到29.8万份。该刊在新世纪初分离之后,闽教社又重新上路,2008年开办了《开放潮·福建教师》,2012年整体吸纳《开放潮》杂志社并将其改刊为《新教师》。《新教师》创刊号正式出版后短短半年时间,订数几近3万册,成为福建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刊物迄今连续举办6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每届人数达3000人,第四、五、六届活动被国台办列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在21世纪初,闽教社率先整合资源,助力一线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理论建设,推出了以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及素养提高用书为主要品种的“梦山书系”,并发掘和培养了一支学科领域出色、具备出版潜力的教师出版队伍。2017年,“梦山书系”出版了一批具有较强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图书,如孙绍振的《文学解读基础——课堂讲演录》《演说〈三国〉〈雷雨〉〈红楼〉之魅》,陈日亮的《语文教学归欤录》等。据统计,2017年,闽教社教育理论图书的品牌和影响力继续在全国同类出版社中占据领先地位,位居全国综合排名第11位(含全国性出版社),影响力可见一斑。
闽教社是国内较早进行区域教育研究或专题教育理论研究出版的出版社之一,以“台湾教育研究丛书”“亚洲‘四小龙’教育研究”“德育理论研究”“明日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等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丛书形成规模。
此外,闽教社强化出版人所应担当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紧扣高端学术和人文普及两端,在学术文化、晚清民国、名家名作、大众阅读等出版领域颇有建树。自20 世纪90年代启动《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以来,陆续出版了《鲁迅著作手稿全集》等一些列鲁迅作品及其研究系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晚清民国系列,以及《严复全集》《顾准文集》等名家名作和大众阅读类图书,获得了国家三大奖以及“三个一百”原创奖等众多奖项。
以教育板块为翼,闽教社通过不断丰满板块布局,通过于教育改革全方位的出版服务,提升民智,书写历史。
推动资源整合 实现内容增值
教育出版,正来到自身发展的十字路口。闽教人深知,不变的是“教育”之本,变的是“服务”之式,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在转型融合的大背景下,闽教社积极应变,把数字化作为教育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打造教育出版新生态。
顶层设计,架构重组,为融合出版夯实基础。2017年,闽教社咪咕数媒联合会员申请获批,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为后续全媒体运营奠定基础;通过组建厦门一八一九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重组并购厦门汇智飞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加紧向数字阅读、互联网教育、教育培训服务等业务扩展延伸,努力转型成为内容出版产业链的知识教育服务运营商。
发挥传统优势,创新产品业态。围绕教育主业,闽教社融合出版依托核心业务进行“互联网+”内容资源的升级和运营。目前,依托小学《英语》课标教材开发的“闽教英语APP”,在全国率先创新了“英语教材+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供了最有效的英语能力提升服务,荣获第11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大会·知识服务创新项目奖。到2018年中,APP使用学校达到数千所,已发展注册用户120万,在同类APP中下载量和业务收入均名列前茅。
融合发展,重塑数字阅读新生态。紧紧抓住与咪咕数媒“咪咕闽版悦读会”的战略合作契机,开展基于优质内容的深度合作,专注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漫画、音频、视频及衍生品等全媒体出版与运营分发,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
闽教社着力出版重构,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教育模式,通过倾心打造的精准个性化知识教育服务运营平台,突破地域的界限,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研体系,为教师和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致力于营造开放、高效、自由、增值的新型教育生态服务圈。
为读书人造栖息地 用人气聚书香气
出于“理想者的痴心,出版人的情怀”,闽教社在书店经营遭遇冲击的形势下逆流而上,于2014年开起了自己的书店——“大梦书屋”Diamondream,并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文化品牌。闽教社认为,开办书店不仅是出版人的梦想与情怀,更多的是希望为懂书爱书之人创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建立一个可视可感的载体。大梦书屋现有5家门店,已成为福建最为知名的书店品牌之一,未来将继续以每年一至两家门店的节奏稳步扩张。
从一开始,大梦书屋就在书店业率先以打造复合式阅读体验空间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回归书店,回归纸质阅读。书屋在经营上坚持以高品质图书赢得口碑,同时通过举办大量线下阅读、艺文活动以推动品牌传播(2018年已举办近百场活动),再加上概念餐饮及文创产品的服务作为业态补充,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与提供者。
大梦书屋极其注重对书友社群的经营,目前已吸纳数万高互动高粘性的大梦书友会员。会员不仅是书店最稳定的消费者,同时更是书店品牌的滚动传播力量,在推动大梦书屋成为最热文化IP上起了巨大作用。在营收方面,大梦书屋各家门店结构均不一样,整体上图书销售、餐饮服务、文创活动和文创产品零售结构大致为4:4:2。这些努力的成果是显著的,2018年1月至今,大梦书屋图书零售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各业态营收比率更趋向合理。
闽教社对实体书店经营的探索,不仅是出版社销售渠道上的拓展,更让书店成为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的沟通平台、出版社品牌的展示窗口。通过实体书店,出版社可以更快捷掌握读者大数据及读者反馈意见,了解市场动态和动销信息,为出版工作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通过实体书店,出版社还对接到了更多行业外资源,形成跨界资源整合与发展。
闽教社还通过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推广,努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推进社会教育。每年闽教社都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教工委等机关单位主办的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与福建省德育研究中心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福建省全民阅读促进会”;2017年至今,先后在宁德、三明、漳州举办了3场“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活动;从2014年起,每年参与新闻出版单位主办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
居安思危 求变求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闽教社也对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教材教辅一支独大的产品结构受政策影响大,且还未能形成品牌优势;面向市场的一般图书规模不大,内容、渠道、营销方式等没有根本的转变,竞争力不强;青少年读物板块加强了,产品线和板块有一定规模和集中度,但缺乏特色亮点且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在出版融合方面,“互联网+”思维虽有所发展,但未充分开拓优质资源,未能有更高的转换率;产业链延伸不到位,产业化程度不高;员工结构断层,开拓精神、创新魄力大、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面对新形势,闽教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狠抓改革攻坚,强化风险防控,大胆跨界融合,创新教育出版的方式和手段,为化解危机和抗击风险多造“篮子”;加强造血功能,为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在战术上做好重点部署,在战略上做好产业布局。
调整传统出版结构,夯实基础。闽教社强调教材教辅的基础性地位,全力抓好教材教辅的重建工作,做细做足做好核心业务,关注福建省地方课程规划,做好地方课程修订和出版的前期工作;关注中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适时推出相关教辅,在教材教辅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布局。
在一般图书研发上,努力在产品的“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原创化”下功夫,提高单品种图书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摒弃效益低下和文化含量低的选题,优化选题结构。进一步强化主题出版和重点图书,改善库存状况;继续巩固教育理论板块优势地位,人文社科图书往精品化方向发展,争取在现有的闽台区域文化、“一带一路”主题文化、海洋文化主题、红色文化、少儿出版等相关板块,打造精品图书,做出闽教特色,争取在畅销书和主题出版物上有所突破,为改善图书品种和利润结构布好局。
坚定不移地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一体化发展。拥抱“互联网+”,注意跨界融合,多元布局。依托多年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整合,结合数字技术更新、传统书店改造,提供数字化教材教辅、网上微课堂、教育出版线上服务、文化教育培训、文创实体空间经营等全方位的线上线下跨界经营,力争打造新的产业价值链。
充分利用与咪咕阅读合作的平台,结合厦门产业园基地建设,整理、挖掘现有的数字版权资源,争取达到内容资源提供商与知识教育服务运营商并重发展的全新阶段。利用出版社教材教辅资源优势和读者群(潜在消费者)优势,努力探索教材教辅产品全媒体开发模式,以“闽教英语APP”为契机,尝试推动“小学生指导丛书”、《名校学案》和中高考教辅及教育理论教师用书资源的数字化融合运营,打造精准个性化知识教育服务运营平台,寻找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做好企业运维机制建设和运营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整绩效考核体系,提升工作效率;结合云章erp系统的推进完善业务流程管理;充分发挥工青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同时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下属单位的管理。
60年开疆辟土,60年守正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用一甲子的光荣铸成历史,聚志同道合之人创文化出版之大事。变革当前,闽教人毫不避退,用扎实的工作,与时俱进,继续“开智启蒙、惠泽生命”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