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万明华先生的大作《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该书从2012年底开始筹划,到2018年最终定稿,历时6年,终得完成。作者夙兴夜寐,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体现了一位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该书选题几经斟酌、改易,从“立德树人之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为学之道——中国学习思想阐释”到最后定题为“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这一选题的斟酌过程,也是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求索的过程。
作者用历史的视野,勾勒古代先贤核心学养的演进历程。该书从先秦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写起,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代直至近现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择取历朝历代典型代表人物49人,勾连起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抓住一条主线,是一件十分不易之事。作者通过纵览全局的历史眼光,牢牢抓住“核心学养”这一主线,选取每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仅以先秦为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先贤的依次出场,无可争议地代表了先秦先贤核心学养的最高成就。作者用一个个个案的分述,勾连起了整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养史。
作者以独到的体悟,精准把握古代先贤核心学养之要义。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抓住最能代表先贤核心学养的“这一个”,需要十足的功力。作者以其厚重的文学、文化底蕴,在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每个朝代每个典型代表的学养都作了精准剖析。以古代文论大家刘勰为例,作者以《文心雕龙》中的理论为观照对象,梳理文章与学养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通过“以文见志”来探讨写作是人的情性的外在体现,文章的风格可以体现人的德行与品性。第二部分通过治学方法来探讨“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通过品性的改变来写就雅正的文章,展现自身为人处世的智慧。第三部分通过“学术之光”来阐明“文章之用,修身治国”,雅正的文章能反作用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作者从核心学养的角度,准确把握《文心雕龙》的理论要旨,并进行归纳、提炼。将高深的理论用通俗之语出之,读来清晰明了又令人信服。
作者凭借博通的学识,勾连古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好的著述,绝不应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作者凭借其博通的知识,打通古今的障碍,从而与现实社会有机结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作用。如在写到孔子的“正名”思想强调社会责任分工的积极意义时,作者联想到“如警察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消防员有灭火救灾的责任。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常常以百姓的‘父母官’自居,想凌驾于百姓之上,当他们作威作福时,就违背了‘正名’的原则。”浅显易懂中,将先贤的学养与现代社会的教义天衣无缝地衔接。在讲到墨子的“尚贤”制度时,作者结合其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认为“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人尽其才,是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样的古今勾连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并不就古论古,而是处处“古为今用”,在对先贤核心学养的论述中,融教义于无形,从而成就一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作。